九兵兵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3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代人的华夏历史知识是怎么来的?主要是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传承来的。儒家文化水平本来就很低,而且在儒家观念中,根据自己需要,编造历史,篡改史书,不仅不是羞耻,反倒是光荣,即所谓“春秋笔法”。我自己相信的历史,是根据“九兵”从西周初期开始,传承了三千多年至今的历史记录。“九兵”自己称这套历史记录为“九兵兵史”。

兵家动手不动口,本来就懒得动笔。“九兵兵史”大部分是“开派九兵”自己的历史知识笔记汇编,少部分是后来“九兵”写的个人军事笔记汇编。“九兵兵史”相对数万年来地球人类历史来说,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我无法确定“九兵兵史”的文体。例如,其时间叙述不完全是正叙,有时倒叙套倒叙再套倒叙,然后突然谈自己对未来的理想。又如,对具体战役的描述到一半,联想到自己的个人感情问题,就讲述自己一段浪漫恋爱故事,由浪漫恋爱故事引发形而上学思考,转而谈一通自己对“虚无”这个形而上学概念的研究,然后又回来描述具体战役。这种文体有点象散文,似乎也不是散文。“九兵”前辈们是训练有素的兵家,不会因为思维混乱,而使用这种文体。我认为“九兵兵史”文体有可能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一种自然体现。由于受“九兵兵史”文体影响,我写现代标准作文,比较困难。估计“九兵”前辈们去考当代小学作文,没有几个能及格的。

“九兵兵史”是不同前辈笔记汇编,其中存在个别明显前后矛盾的地方。 可能因为古人看历史的角度与绝大多数现代人不同。例如,现代人学历史常常背诵具体数字。古人认为:我们知道一个器物的具体重量也无法复制出同样器物,我们知道制造一个器物的方法后,能制造出各种具体重量的同类器具。所以古人记述历史,不在乎具体数字。“九兵”前辈,特别是早期“九兵”前辈,喜欢使用模糊数字概念。例如“数千钧”,到底是三千钧?还是九千钧?我猜不出来。“九兵兵史”中很多年龄、年代也是使用模糊概念。

我对“九兵兵史”中很多具体内容,至今也不能理解。

考虑到上述种种因素,我还是相信“九兵兵史”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我相信兵家前辈们的客观求实精神。

目前条件不成熟,对于“九兵兵史”的内容,我还不能与大家多讲。我这次抽出其中一点内容讲,同志们认同不认同都随便。人与人没必要完全一致,不要强求自

己接受什么认识,要相信自己的理性。只要大多数人能相信自己的理性,对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能传承下去,数万年来地球人类历史的真相,迟早能大白于天下。 (1)“神谕验,圣世崩,大洪起,神州沉。万载堕落至周,万古不复,岁月如箭。”

这是西周开国“九兵”的记载。其中圣世的圣,是圣人的“圣”,不是茂盛的“盛”。万载是西周之前“万载”。另外我们注意,商周人在时间叙述时,不使用“左右”这个词语。“万载”很可能是“一万年左右”,而不是“整整一万年”。

(2)“神州沉”之后的事情太复杂了,很多事情我自己至今也没弄清楚,而且“九兵兵史”中很多语词的概念,与当代人普遍常识不一至。“九兵”不使用“中古”与“近代”这两个概念。“九兵”所说的“太古”,是圣世之前,距今六、七万年;“远古”是指大洪水前的“五万年圣世”时代。“圣世中期”,是“九兵”所知的文明最发达时期。“太古真人千岁而终”,是因为太古时代,人的修炼速度慢,很多真人修不到神人,活千岁就死了。“太古”没有“远古中期”好。“上古”是指大洪水至西周建立前三千年;“下古”是指西周建立前三千年至西周建立。西周开始是“现代”。这种历史概念,显然与当代人的历史概念不一致。为了避免误解,以下我尽量用现代汉语简述。

大洪水后,东海之滨出现了一个夏国。最早的夏国人原本生活在一个大乐园中,那里全年都是夏季。夏国的上层是五百位“圣女”,下层全是男人。夏国每十年向外迁移一次人口。夏国移民有“飞车”坐,可以迁移得很远。迁移出的夏国人在其他地区扩散,与原来居住的华人融合,所以出现了“华夏人”。华夏人在华夏大地开辟了许多聚居区,人口进一步增长。大洪水后两千年,“月亮里的人”把圣女都接走了,从此夏国就消失了。

由“九兵”前辈们传承下来的地图看,夏国人殖民范围,即“华夏大地”,不仅仅是中原地区,而是清王朝康乾时期的版图。清王朝后来把古华夏大地作为大清版图是有原因的,我后文会讲到。

西周建立前一千年,华夏大地有一个比较大的部落,为了纪念曾经逝去的夏国,称自己为夏国。修道士们都知道这个夏国并没有圣女,不是那个夏国。所以把有圣女的那个夏国被称为“前夏”,把没圣女的夏国被称为“后夏”。在西周建立前六百年,商朝推翻了后夏。后来商朝被西周推翻了。

(3)古华夏军事修道士修道

在西周以前,“兵学”不叫“兵学”,叫“屠学”,“屠夫”的屠。“屠夫”在古华夏,就是指职业军人;现代人所说的“屠夫”,在古华夏用另一个字表达,那个字演化到东周,就是“庖丁老师傅”的“庖”字。“兵家”在西周以前,也不叫“兵家”,就是一种军事修道士,这种军事修道士那时侯作战,总是与另一种军事修道士相互配合。以前有专门的字分别代表这两种修道士,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批量制造尸体的修道士”与“制造尸体的修道士”。那两个字从西周建立起就不用了。我们就把这两种军事修道士分别称为“甲型修道士”与“乙型修道士”吧。甲乙两种修道士的关系大概类似于“批发商”与“零售商”。“九兵”就是一种古华夏甲型修道士延续下来的甲型修道士。 修道士当然要“修道”。

怎么修呢?军人的训练就象运动员训练一样,需要“功能”上的提高。军事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看书看出来的,更不是背书背出来的。书只是一种训练指导罢了。修道必修精神境界,以提高思想觉悟。任何古华夏修道士的任何等级修炼,都是先练精神境界,既“练精”。我们看看三种兵家境界:

((1))平兵:心与术合。通阴阳,变生死。招由术发。 ((2))内外高与顶外:心与法合。至阴至阳,至生至死。招由法发。 ((3))顶内:心与道合。无阴无不阴,无阳无阳;无生无不生,无死无不死。道法自然,招随心发。 注意,此处“心与道合”的道,指“兵道”,“兵道”只是“作为本体的道”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心与道合”不是指“心灵与作为本体的道合”。假如是“心灵与作为本体的道合”,那比神还神,兵家没那么不知深浅,自以为是。

“练精”不仅仅要知道更高的境界,还要“修炼”出更高境界。“练精”到什么境界,才能理解什么境界相应的技术。境界越高,相应技术越好玩。而技术训练与技术使用,都还需要“练气”以提供足够能量。有了精、气做基础,才能练应用技术。两种修道士由于天分机缘不同,练的是不同的应用技术。甲型修道士不练单兵杀伤,单兵只练到能与乙型修道士配合就可以,直接杀伤由乙型修道士负责。后世“九兵”有单兵技术很好的,但不在“九兵传承”之内,是另拜单兵师傅练的。乙型主练单兵,辅练兵术。

甲型修道士除了要练常规兵法、兵术,还要练“兵道”。练兵道才能练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