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41: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魏建秀 薛德宝

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08期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策略问题。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地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例如,对“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时而让三角形动起来,时而隐去显示一些线段或延长线。在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学生自然能理解轴对称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现个性化教学,已有了充分的条件。网络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融进网络生活。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由别人灌输的,而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能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诱导,学生探索、启悟、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 五、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 “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这个过程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会使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

六、带“问题”下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使“悟”的发生

课堂应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而思维的最终深化只能在课外,因而,我们在做足“课内”功夫外,还需正确有效地做好“课外”文章,实施研究性学习,加大数学探索,追踪了解学生的数学活动场,布置撰写数学小论文和数学研究性报告,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