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修订版毛概期末重点复习资料[都是精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1:19: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业资料

第一章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毛泽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贡献: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2)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论述题: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简答论述: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简答论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毛泽东指出:我们为什么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

1927年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认证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毛泽东在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在这封信中,他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从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至此,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第三章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简答论述:

1.简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答: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第四章

1、正确处理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 精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