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14: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卢波 李键 蒋颖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和社会共育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发展思路,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村教育,特别是村小历来是教育的短板,而就读于村小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其中的弱势群体。促进教育更加均衡协调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少工委成立调研组,邀请重庆大学的三位心理学教授参与本次调研,深入云阳、潼南等区县,对就读村小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一、现状调研

目前,全市有11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有17.9万在村小就读,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16%,占村小学生人数的46%。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市村小数量多、分布广、起点低,办学水平相对落后,是全市最薄弱、最值得关注、最需要支持的教育板块。而就读于村小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村小中最普遍存在、最需要关爱、最不容忽视的群体。

调研组向就读村小的100名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发放《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答完毕后收回有效问卷共93份。《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分8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等于或高于8时,便视为个体在该维度上有心理障碍。根据回收的问卷,结果分析如下表所示:

维 度

得分≥8的人数 所占比例

维 度

得分≥8的人数

所占比例

学习焦虑 孤独倾向 过敏倾向 恐怖倾向

67 18 13 15

72.04% 19.35% 13.98% 16.13%

对人焦虑 自责倾向 身体症状 冲动倾向

10 31 22 1

10.75% 33.33% 23.66% 1.08%

问卷调查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维度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在个案访谈也得到证实。调研组还与农村留守儿童、村小教师、监护人等共计30人,进行了一对一的个案访谈。访谈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严重,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二、问题与成因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亲情饥渴”严重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力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种亲情失落让留守儿童感情脆弱,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年龄越小,“亲情饥渴”问题越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年限越长,问题越严重;且女孩普遍比男孩更渴望亲情。 (二)学习焦虑普遍

尽管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但他们又普遍存在着学习焦虑,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由于监护人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留守儿童普遍学习自控力较差。许多留守儿童渴望通过考出好成绩让父母关心自己,但他们对考试有恐惧心理,十分关心考试分数,却无法安心学习。 (三)自卑内向常见

由于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亲人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留守儿童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和烦恼的时候,就会感觉无人倾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把自己的心封

闭起来,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十分内向。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他们有自责倾向,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存在对人焦虑,害怕与人交往。

(四)产生怨恨心理

有些留守儿童不能正确理解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嫌弃的孩子,是父母不爱的孩子。他们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留守儿童在父母回家后故意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这种心灵上的情感荒漠,让他们对父母、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都有严重的疏离感,甚至从极度的“亲情饥渴”中生出恨意。

产生以上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一是父母关爱的误区。很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给孩子打电话,大多只过问学习情况,缺乏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忽视对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鼓励和引导。二是隔代教育的盲区。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祖辈,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心理引导、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教育观念的雷区。很多父母和监护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直接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