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9:16: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材分析】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纪实报道。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特点是客观性(真实)和时效性(新鲜)。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新闻的特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并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印象、写观感。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四、文本解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文一共16个自然段,1—3段写奥斯维辛的今天,4—5段写奥斯维辛的历史,6—15段写今天(1958年)参观者(包括作者在内)的感受。16段收束全文。文章的开头先写奥斯维辛今天鸟语花香,阳光明媚,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噩梦,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当读到后面,了解了奥斯维辛的历史,这一困惑便找到了答案。这是作者怕人们(尤其是儿童)淡忘历史的一种深深的忧虑。正是因为这种忧虑作者在第六段中写道“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文章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7—15段,这部分主要是描写参观者的感受。有些描写,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而有些描写语句看似直白,但含义深刻,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例如“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它会羞红了脸的。”参观者为什么要“庆幸”呢,是因为一旦打开门,他们也会觉得非常尴尬。正常人对当年在妇女身上进行不育试验的实验室看一眼都觉得尴尬,而那些纳粹分子他们却残忍的、没有良知的进行着实验。简单的一个“庆幸”让我们看到了纳粹的残忍与无耻。像这样的语句还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什么值得看的”、“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等。这些语句在平实地叙述中,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对这些语句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奥斯维辛的认识,把握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1

【学情分析】

1、对于新闻,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已学过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等;但是这篇新闻的特点比较特殊,与一般的新闻不太一样。

2、学生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

3、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 【教学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2、阅读新闻抓住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3、提高学生理解作者主观评价语句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开门见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奥斯威辛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新闻?

3、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 二、初步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问题一:奥斯威辛是什么? 纳粹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可怕的旅游中心

奥斯维辛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莫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问题二:十四年前奥斯威辛是一个杀人工厂,十四年后它成了一个可怕的旅游中心,在这个可怕的旅游中心都展览些什么?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 婴儿的鞋子 囚犯的照片 三、背景介绍

(插入ppt用图片介绍奥斯维辛——图片很有震撼性,一下子拉进了学生和奥斯维新的距离)

2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四、浅谈感受

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你有何感受?(如果你去奥斯维辛参观,看到这样的展览,你会有什么感触?)

德国纳粹太残忍了!

犹太人太可怜了,这些事情太恐怖了。 生命不能这样被轻视、被践踏。要尊重生命。

问题:今天(1958年)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在书上划出表现参观者感受的句子。

(学生阅读文章7—14段 找同学朗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在书上。) 五、深入理解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 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若学生不问 老师就提出问题)

问题一:11段“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搞妇女不育试验的地方——大门紧锁 可提供图片)

明确:一个有良知之人,他就是看一眼这样的场所都感到羞愧,而那些纳粹分子却麻木的做着的试验,表达出了作者对对纳粹的控诉。

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因为人的尊严受到冲撞,受到了摧残。

问题二、13段 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作者,当看到温和着微笑的照片时,作者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一)作者想这二十多岁的姑娘为什么会微笑?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赴死刑的人的表情都是木然的,这木然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麻木、绝望。因为死神天天都会光顾,随时都有人被纳粹杀害,所以多数人已变得麻木和绝望了。而这个姑娘的微笑也许是——终于不用等死了,不用再看到同胞的遇害了,终于解脱了因此微笑。也许是——这个姑娘看到了希望,她心中拥有希望。

但无论是因为什么微笑,她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丽,而这美丽的生命却被人无情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