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辅导建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9:4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辅导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热点。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有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制定实施有效的策略已迫在眉睫。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是利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测验,结果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

3、冷漠。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4、孤僻。通过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有关学生心理成因有很多,归纳出来主要与受教育、家庭环境、教师素质和社会环境有关。 下面分别对这几点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而且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所以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

4、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这些也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所以作为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就非常有必要。那么怎么才能真正有效的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指导自己呢?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一、进行心理辅导要具备的一些心理准备 1.具备同理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

同理心是指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老师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那么造成无效心理辅导的情况就会减少。

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教导,如果老师把心理辅导的关系与一般教导的关系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误区,达不到预期效果。同理心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理解。

2.正向关怀,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正向关怀指老师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正向关怀要求老师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老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有没有努力去做?

3.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老师向学生表达尊重有两种语言方式,即“适时表扬”和“赞赏歧异”。“适时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表达得非常好”,“你的能力很强”等。“赞赏歧异”指当学生对你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时,仍然尊重对方,如“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

4.重视事情的具体性

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多数前来求助的学生,难以把自己的困扰表达清楚,往往以含混的方式抱怨“我很悲伤”、“我很烦恼”。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由于学生阅历浅,常常把一些没有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因果推论,如“同学不理我,就是老师不爱理我”等,并坚信这种推论的正确性,由此产生负面体验。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5.注意即刻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即刻”意为“立刻、现在”。在心理辅导中,一般来说,双方开始都用过去时态交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老师应较多引导学生做更多现在时的反应,即针对现在发生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