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0:0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球:

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注:真正周期,23h56’4”,360°)

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 第二章 地壳:

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

11.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它能直观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12.断裂:岩石因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叫断层。)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1个大气压:气象学把温度为0°C、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hpa.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

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3.大气逆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

4.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5,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简称露点。

6.冰晶效应: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7.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8.降水变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变化程度。(CV=距平数/平均数×100%)

距平数:当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平均数: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9.湿润系数(K):某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 K=P/E:?降水>蒸发——湿润;?降水<蒸发—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 10.水平气压梯度力: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G=-(1/ρ)*(δP/δN)(ρ为空气密度,δP/δN是水平气压梯度,“-”表明方向从高压指向低压) 11.自由大气:摩擦力大小在大气不同高度是不同的。以近地面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