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构建“价值创造型总部”与“平台型组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1:0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玉荣对话 | 陈鹏飞:构建“价值创造型总部”与“平台型组织”

2016-07-06

玉荣手记 在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历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的阵痛,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创新突破,脱颖而出?我们带您一起与AMT百位合伙人面对面,分享他们引领变革的前沿洞察,挖掘实现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

嘉宾介绍陈鹏飞,AMT合伙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专注流程咨询和信息化咨询,是精益流程管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20多年跨国公司管理工作经验及管理咨询工作经验,曾出版著作《通信行业精益流程管理》。 精彩观点

? 流程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目前企业更多关注跨部门和跨系统的流程优化打通。

?

互联网时代组织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建设平台型组织。一方面打造价值创造型总部;另一方面将权利进一步下放给一线业务团队,充分释放企业活力。

?

针对业务相对标准化,前端较多的如金融、电信企业,以及制造业的客服、运维和营销等领域,需要打造“大后台小前端”,实现企业的一线团队轻装从简,灵活机动,把相对复杂的业务流程集中在后台集中处理。

?

好的信息化规划要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给予定制化的咨询建议,尤其要关注核心业务系统、管理准备和技术架构三个方面。

?

做大数据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第二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第三步也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分析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实时干预。以上三步做完整,才是大数据的概念。

?

要实现持续的发展,需要进入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与系统互动,补充新鲜的养料,促进自己的提升。

?

在平台模式下,需要通过自发的、共有价值观与事业合伙人形成局部组织,发挥所长,合作共赢。

对话全文

作为流程领域的资深专家,请您先为我们分享一下企业流程推行有哪些关键点? 王玉荣陈鹏飞企业内部管理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流程入手,流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做好流程管理,我认为有以下关键点:一是系统性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流程管理是一项体系性工作,耗时长,见效慢,单纯做体系性工作,一旦效果不明显,容易使客户产生退却心理。所以在做体系性工作时,要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结合客户的管理热点、业务痛点,采用“19原则”,抓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把流程管理作为基础,要做得细致清晰。流程是内部工作手册,通过细化把细节梳理得清清楚楚,才能为具体的业务执行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三是注重管理转化的作用。打牢流程的地基之后,以流程为输入要同步进行优化调整组织、岗位职责、绩效考核、IT系统等,让这些系统工作落地,达到优化和提升的效果;四是流程管理提升要与信息化系统深度结合。把信息系统的流程显性化进而优化,尤其是注重跨系统流程的优化;五是流程管理与其它管理体系的融合。要通过流程这一主线,将企业内各类管理体系融合进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规范。

在目前企业的流程优化中,遇到的最典型的问题有哪些? 王玉荣陈鹏飞目前大多数客户的流程管理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进一步的流程优化空间依然很大。最主要的是跨部门和跨系统的流程优化打通。一个领导如果工作中大部分是协调工作,那就是典型的流程问题,工作界面和考核标准不清晰。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某移动集团客户系统优化。其集团客户管理跨越两三个系统。由于业务部门与IT部门语言不通,前后错位,对系统进行想当然的设计,导致客户部门的系统与技术部门的系统成为独立的信息孤岛。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流程优化的时候要深入到系统当中,将信息系统中的流程显现并优化打通。第二个例子是人保寿险流程优化。抓住了几个热点:一是抓新产品开发流程,优化产品开发、IT、营销等部门的跨部门流程,使公司上下对新产品取得一致的认识;具体优化点包括:明确产品经理对产品研发负总责;在产品研发前期建立跨部门团队;将新产品研发流程分成阶段和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交付物、各部门工作界面等。二是抓IT需求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IT需求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IT立项原则判断,促进业务需求和IT开发之间跨部门问题的共识和解决。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的组织和流程管理发生哪些新的变化趋势?

王玉荣

陈鹏飞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企业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多本质上的变化。从组织管理上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构建平台型组织,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总部层面通过优化组织和流程,强化高效、专业的共享服务能力,打造价值创造型总部;另一方面将权利进一步下放给一线业务团队,建立对一线团队更具激励作用的机制,以充分释放企业活力。比如业务相对标准化,前端较多的如

金融、电信企业,以及制造业的客服、运维和营销等领域,如何让一线前端变得更灵活,实现企业的一线团队轻装从简,灵活机动,把相对复杂的业务流程集中在后台集中处理,我们称之为“大后台小前端“。这方面有两个例子,一是华为的由“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实施经理”组成的一线铁三角,这个一线小组涵盖了所有营销职能,在授权范围内直接指挥炮火,后台则提供各种复杂问题的支持。第二还是人保寿险的例子,将复杂的业务流程集中到集团总部的后台处理,提高前端的服务效率。这种“大后台”包含了专家、信息系统等处理模式的概念,类似于云服务,云计算的模式。后台的功能强大,有力的支援一线团队,服务一线团队,这样使服务更高效。针对很多民营成长型企业,它们面临的一方面是业务创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寻求一种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如“平台+合伙人“组织模式,类似于我们AMT——后台打造赋能平台,形成集约服务,对一线更加灵活放权,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这些新的变化让我们在提供咨询服务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实现业务上的创新,比如我们帮助国电燃料建立煤炭交易平台,实现煤炭在线交易,更好地为电厂服务;帮助快速成长型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并进行相应IT平台的开发和运营等。

商业模式和流程,最后都必须通过相应的IT来落地。您最近也在帮国电、京投等大型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咨询,谈一下在信息化规划方面的体会? 玉荣

陈鹏飞我认为,好的信息化规划,要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给予定制化的咨询建议。做信息化规划咨询我比较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关注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客户个性的东西往往体现在业务系统当中,所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设计上给予客户帮助,实现IT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二是管理先行,为客户设计好系统后,要告诉客户为此要做哪些管理准备,提前提升优化管理,更好地将信息系统融合进去;三是关注技术架构。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将数据架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网络等方面梳理清楚,严格为客户设计真正适合他们的信息系统。以京投集团为例,新形势下该公司将代替政府行使地铁建设业主职责,这就需要加强对地铁建设运营过程的深度监控,对整个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一是做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梳理整个轨道交通的价值链,明确公司业务的变化,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提出设计轨道交通一体化管理系统。二是做管理和IT的深度融合,倡导管理先行,做基础管理的提升。建议成立专门的部门加强流程、项目及知识管理工作,同时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增加多项目的管理模块,把所有审批类的流程集中到协同办公系统中进行管理。三是做注重落地性,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技术架构。为该公司做主数据划分,数据建模等的示范性演示。结合客户实际对机房进行升级改造等。除以上三点外,跳出京投这个项目,我想还有以下方面需要关注。首先在为企业做规划阶段,要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比如我们为电科院打造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项目。其次是做好大型项目的信息规划,比如前面提到的国电煤炭交易平台的项目,这也是未来项目咨询的一个发展趋势。最后就是数据架构方面,做大数据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第二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第三步也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分析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实时干预。以上三步做完整,才是大数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