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52: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摘要: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新型 信息化 构建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它表现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三)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响着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带来了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些都可以从师生心理关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共存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他们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务。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就不能进行,教师成为了无观众的个人独白,学生成了没有教师指导的纯自学活动。
共存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气氛融洽的关系,自己都以对方为自己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自己的活动又都制约和影响对方,使双方关系呈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双方在矛盾不断斗争、变化的运动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狭义上讲,这种共存关系一直伴随此段学业的结束,而广义上而言会伴随师生的一生。
(二)共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可以说学生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然而,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种类与程度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规定的相应任务的前提下,还需寻找新的知识切入点、技能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和品德形成点,即找到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年龄特点和实际的新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一旦找到,便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迅速提高其综合素质,当然这一点的寻找除了学生个人努力外,还离不开教师的点拔和指导。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同样在寻找自身的生长点,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的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是一名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生长点,促使自己快速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课改的需要。
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找到自身的生长点,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反思的结果,教师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得与失、优与劣,从中找寻到自己的生长点。它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成长思考的产物,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使之上升到理性,教师还要根据自己人生成长的走向和教育学生的需要,确定新的生长点。只有师生共生才能使其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始终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才能萌生出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三)共长
孔子的教学相长原则向我们诠释了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学然后知不足”使学生经过反思、内省懂得了知识的浩翰,明确了人生是一个不断将社会经验、人类文化遗产内化的过程,个体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知之少到知之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教然后知困”使教师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常流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