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高良:刘累与刘姓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2:02: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刘累与刘姓研究

韩高良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基础部,河北 廊坊 065201)

内容摘要:

刘累因出生时两手手掌纹像“刘累”二字而得名,其出生于夏朝后期,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因为夏孔甲驯龙有功被赐“御龙氏”,后又因一雌龙死亡而惧罪迁鲁,并终老在鲁阳,即今天河南鲁山县境内。刘姓渊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刘氏、姬姓刘氏和汉室刘氏。其中姬姓刘氏与祁姓刘氏同出一源,并最终融合于祁姓刘氏,汉室刘氏本来就出于祁姓刘氏。而刘累是正史文献记载中祁姓刘氏的第一人,因此,刘累就是天下刘姓的始祖,今天河南鲁山县就是刘姓的祖地。

关键词:刘累 刘姓 鲁阳

2008年8月,河南省平顶山市评出了鹰城十大历史名人,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刘姓始祖刘累。一提到刘累,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刘累御龙的故事和当今中国第四大姓——刘姓。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引用经传和正史文献对平顶山历史名人刘累其人、其事及其与刘姓的关系进行考究。

一、 刘累其人

由于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和民间,关于刘累其人和刘累御龙的故事,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传说,因此,刘累其人、其事也就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而且刘累长期居住,并终老于鲁阳,即今天的河南鲁山县境内,关于这一点在经传和正史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下面我们就对刘累的身世、名字的由来、御龙的故事及其祖居作一考究。

首先,我们考究一下刘累的身世。刘累出生于帝王之家,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活在夏朝后期。对此有大量文献记载,例如(春秋)左丘明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记载:“帝尧之后陶唐氏,有刘累,能蓄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唐)林宝的《元和姓纂》记载:“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汉)班固的《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春秋晋父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亦记载:刘氏“出自祁姓陶唐氏之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安徽凤阳刘氏谱序》记载:“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可见,无论是正史文献,还是刘氏族谱,关于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的记载完全一致。而且刘累迁鲁后还在那里建了尧祠,以祭拜祖先。(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现在尧山和尧祠故址依然存在,因此,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我们考察一下“刘累”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刘累一出生就很奇特,

1

他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掌纹,看上去分别像当时象形文字的“留”和“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两个特殊的纹饰应该是上天给这个婴儿作的标记,代表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意旨,因此,就为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这个传说在古代文献、刘氏族谱和留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如(宋) 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此为名。”《古今姓氏书辩证》也有记载,刘氏“出自祁姓陶唐氏之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因此取名“留累”。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还有上文中引用过的《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中的那段记载。由此可见,刘累名字的由来的这这种说法应该属实,一方面有文献记载,另一方面,古人都很迷信,谁也不敢也没有这个必要编造出这个理由为婴儿取名来愚能上天。

第三,我们考察一下刘累御龙的故事。最早、最详细记载刘累御龙故事的文献应该是《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蓄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无论是正史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关于刘累御龙的故事说法很多,但大意都一致,都是以《左传》上述记载为蓝本。

刘累御龙的故事是讲,上古时代就有人蓄龙了,豢龙氏和御龙氏就是专门养龙和驯龙的家族。豢龙氏的先祖董父非常喜欢龙,他熟悉龙的脾性,并能够找到龙的嗜好和习性来喂养它,因此很多龙都跑到董父那里,归他喂养。董父不但喂养龙,而且还对龙加以驯化,驯服之后来让这些龙为帝舜服务。因此,在帝舜时,世代就有畜龙的人。到了夏代有个君王名叫孔甲,因其德能顺于天,天帝赐给他四条龙,一对在黄河,一对在汉水。每对都是雌雄相配,四条龙为一乘。孔甲得到这些龙,但是不会喂养,也没有找到豢龙氏。当时帝尧陶唐氏已经衰微,他的子孙中有个叫刘累的,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就前来为孔甲养龙。刘累驯龙很出色,孔甲很高兴,为了嘉奖他,就赐给刘累家族以“御龙氏”的称号,并把原来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就暗中把死龙做成肉酱让孔甲吃。不久,孔甲要观看那四条龙,刘累难以使其成对,又怕孔甲知道事情真相后降罪于自己,只好逃到鲁阳,即今河南鲁山县躲藏起来。而且《史记·夏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虽然《左传》和《史记》关于孔甲为什么能得到龙和得到龙的条数的记载稍有差别,但是关于刘累曾为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亡,而恐惧逃到鲁阳的记载却完全一致。显然,《史记》此处也出自《左传》,关于孔甲为什么能得龙和得到龙的条数这两个问题与本文讨论的主题无关,在此

2

不再考究。由《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可知,刘累是夏朝后期一位蓄龙大师,而且为夏孔甲豢养过龙,并且被赐予“御龙氏”。由于龙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神异的动物,又是吉样的象征,能够喂养、驯服它的人,其社会威望可想而知。因此,刘累的家族“御龙氏”及其后代,在战国以前一直是非常显赫的。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龙是不存在的,一说到龙,我们便会很容易联想到神话和传说,并因此对刘累其人、其事产生怀疑。那么刘累御龙故事究竟是事实还是属于神话,纯属子虚乌有呢?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辞海》说:“龙是古代假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根据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图腾的演变》一节中的论述,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现代古史研究已经证明:上古部落时代,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而且龙是许多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兼并而产生的混合图腾。因此,我们目前看到的龙的形象往往有马的头、有狗的爪、有鱼的鳞和须、有鸟的翼、有鹿的角。因为部落往往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为主干,而以其它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龙图腾的局部像马也好,或像鱼,或像鸟、或像鹿也好,但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由此可以推测,在众图腾合并以前,所谓龙只是一种大蛇,人们把这种大蛇就叫做“龙”。现在也有养蛇的人,把蛇驯服后为观众演出,夏朝也应该有这种人。如果这样来理解“龙”,那么刘累御龙的故事也就存在无疑了。而且《左传》和《史记》均有记载,而《左传》和《史记》的作者左丘明和司马迁均以严谨博学著称,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最后,我们考察一下刘累祖居地。上文说到,刘累在为孔甲喂养龙的过程中,因一条雌龙死亡,而恐惧外逃到鲁阳。虽然关于刘累早期封地说法不一,文献记录也不多,但是刘累迁鲁之事,很多文献均有记载,这一点是史无异议的。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刘累“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孔颖达注解说:“鲁县,今鲁阳也。”亦即今鲁山县。杜预在注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时说:“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梁)沈约的《竹书纪年》记载:“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汉)班固的《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宋)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鲁阳有鲁山,有尧山,封刘累,立尧祠。”《水经注·滍水》记载:“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山,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滍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宋)程公说的《春秋分记》记载:“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鲁。”

刘累迁到鲁阳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而且一直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刘累死后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世人为了奉祀刘累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说:“鲁阳有牛兰累亭”。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也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祖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乎尧山。”(宋)罗泌的《路史·国名纪四》记载:“鲁,御龙邑,鲁阳国,夏鲁阳县。亦号唐侯,汉属南阳。今汝之鲁山有鲁阳关,有大龙山、尧山,今曰大陌山,因累立尧祠??有鲁阳公墓、豢龙城。”明代孙铎纂《嘉靖鲁山县志·疆域·山川》(卷一)载曰:“尧山,在县西北十五里,滍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豢龙事夏后,惧罪而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读史方舆纪要》说:“尧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