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试题(期末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6:08: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 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

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

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2)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3)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

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2.苏轼的《题西林壁》,谈谈诗中蕴涵怎样的审美原则。 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1)应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观照审美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各个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就各不相同。

(2)从美在距离说看待这个问题。“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近看,看到的景象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在山中,没有远距离地看庐山,所以就不能观赏到庐山的全貌。

3.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特征。

附诗:《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被提高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崇高也是与优美相互并立的审美范畴,它们都具有肯定性的价值,都是人们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象。

与优美相比,崇高有着明显的特点,它往往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在心理效应上,总是令人惊心动魄,使人奋发向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崇高的典型之作。首先,开阔的美。作品一开头,就展示一个非常广阔的场面: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一片苍茫无际的雪原。其次,飞动的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飞动,高原奔驰,要与天公一比高低。第三,壮丽的美。写出了日出天晴,飞雪消停,在艳阳照耀下,万里江山,红妆素裹。十分壮观。第四,写出了惊愕-愉悦的感受。面对祖国如此壮丽的山河,情不自禁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第五,鼓励人奋发向上。作者笑傲历代群雄,然后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洪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