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00: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广义)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塑造

1、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或从偏差改变为正常。

2、人类与生俱来和自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行为塑造的方法: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代币制)、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显著特征是异常、有害,两者皆具备才叫偏差行为)

2、偏差行为主要有不足性行为(沉默寡言、行为太少如自闭症),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如多动症),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

3、偏差行为的出现说明个体出现了适应困难,个体无法自我摆脱困境,唯有诉诸病态(偏差)行为以满足需求、消除困难或解决危机。偏差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求救呼声,表明个体不能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用消极容忍面对问题。此时,成人应适时介入,帮助并引导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 良好行为的塑造。

2、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依据: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等4种理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与操作性制约学习

反应性制约学习: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为改变,像这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案例:《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