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8:50: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

《范进中举》相关文字资料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

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33岁那年春天,

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

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

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

“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

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

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

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

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

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

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

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

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五十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

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

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

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

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

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

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

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

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由

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

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

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

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

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书中塑

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

实有人物作为原型。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

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关于科举

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

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 科举制度。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

者称儒童或童生(不论年龄大小),童生通过院试,可以取得“秀才”称号,也叫

生员、进学、相公。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

在各省城考一次,每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

加这种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在乡试次年于北京礼部举行。参加考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试在三月,所以又称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

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考试,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各有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

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殿试以后,还有一次叫作朝考,在殿

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按照等第,任官授职。

四、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情节:

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

了困顿和屈辱。有一次在贡院撞号板,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心,资助一些银钱替他捐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由秀才、进士

到御史、广东学道,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考场上一个老童生引起了

周进的高度注意。那老童生面黄肌瘦、胡子花白、衣衫破旧,大冬天还“穿着麻

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见这个考了二十多次秀才都未考取的老童生,周进便

心生怜悯,想方设法提拔他,以免“屈了真才”,周进反复看范进的答卷,头两

遍使他大失所望,看第三遍时,聚精会神,细细品味,一篇狗屁不通的臭八股,居然成了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

圈,即填了第一名”。那个老童生就是范进。 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 一、课前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与《儒林外史》。(2)了解明清科举制度 (3)

了解课文内容。

(4)疏通生字词,掌握重点词义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

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 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