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4:56: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 1 页 共 5 页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 城市的行政地域; 2)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
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
(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
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表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第 2 页 共 5 页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
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中纬度——降水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 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
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
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
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
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 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一、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二、城市化的类型(P69)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的方法: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主要有两种: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但主要使用人口比例指标.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为人口比例指
第 3 页 共 5 页
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量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所以,复合指标法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
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有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长江三角洲模式,有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温州、阜阳等模式,还有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五、城市存在和生长的前提条件: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
六、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P79) (郊区化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七、再城市化:
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四个特点(简答)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一、什么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满足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或宏观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量法 三、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P139) 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 四、城市职能三要素:
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作用。
②职能强度,取决于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产品或服务输出的比重也高,职能强度则高。
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 五、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的类别体系: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两城市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