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0: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

下图是以元代马致远的著名思乡诗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所作的画卷,据此完成1-2题。 1.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

A.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平原

2.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该区域的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

B.松嫩平原 D.宁夏平原

C.该区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和玉米 D.该区域的农作物一年两到三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中提到的区域,在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 ) A.区域发展初期阶段 C.工业化阶段

B.传统经济阶段 D.区域综合发展阶段

4.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网密布,在农业社会早期,有利于水运往来 B.该地区水热丰富,土壤疏松,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 C.该地区到了农业社会后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D.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现代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因干旱多沙漠而呈金色)。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各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 B.各区域间具有明确的界限 C.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 D.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 6.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B.②—“银色中国”—纬度位置所致 C.③—“绿色中国”—地形影响 D.④—“黄色中国”—流水侵蚀所致 蚝壳墙是岭南和闽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墙体(如下图)。在砌墙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等层层堆砌成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生蚝广泛分布于近海浅水区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据此完成7-9题。

7.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 ) A.美观大方 C.坚固耐用

B.节约蚝壳 D.利于雨水排泄

8.以生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C.美观大方,十分坚固

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 D.蚝壳丰富,成本低廉

9.现今建筑很少用蚝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 少

C.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 环

我国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图甲、图乙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0—11题。

D.蚝壳填海,以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

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

10.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C.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11.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B.人类活动不同 D.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下图是利用技术手段,将新疆南部某河流域1985年土壤普查图与1998、2008年的土地盐渍化分布影像进行叠加和统计获得的“1985-2008年盐渍化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12-13题。

非盐渍化耕地 重度盐渍化耕地

轻度盐渍化耕地 耕地总面积

中度盐渍化耕地

12.制取该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RS与GIS B.RS与GPS C.GIS与GPS D.GPS、GIS与RS 13.造成该流域土地盐渍化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开垦流域荒地,扩大灌区面积 B.全球气候变暖,蒸发蒸腾减弱 C.退耕还草还牧,恢复自然植被 D.完善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读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三样点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单位:t/km2·a)随坡长(单位:m,0为坡项)的变化图,完成14-15题。

14.由材料信息可知( )

A.坡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越大 C.坡长越长,土壤侵蚀强度越大

B.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强度越大 D.坡的上部以侵蚀为主,底部以堆积为主

15.秭归土壤侵蚀强度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坡度缓

B.降水量少

C.土壤抗蚀性强 D.坡长短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