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重点2018.6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08: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种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

6

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们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再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尚不存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

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边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坏努力。

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 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台于内容时.对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

7

意义: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以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种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

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

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方法论指导意义: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和现实意义: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矛盾影响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沦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

8

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

现实意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识记:规律: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领会:规律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9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义: 世界是客观的 人类只有保护自然才可以生存 但是人类又可以根据自然界本身的性质 规律改造自然 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

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首先,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其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领会: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其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的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再次,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最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重要法宝。 综合应用: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主要是指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

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