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重点2018.6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6 7:1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有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分的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就是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能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影响和制约作用;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口因素促进社会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口因素就阻碍社会发展。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第四,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 社会存在。 第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 (单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第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是人们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

16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选择题)

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相互关系表现在:这三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决定作用, 因为:

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第二、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标准; 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单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多选)根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多选)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关系: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互

相排斥的,而且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指社会发展也向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过程,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择)

1、每一代人所遇到的都是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2、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实现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

17

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或生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论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关系:

1、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3、政治上层建筑一但形成,又会成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影响观念上层建筑。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或二者的相互作用或二者的矛盾运动或上层建筑的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阻碍社会进步。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再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因素,把它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去,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和超前作用,技术是链接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才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18

(2)现实意义。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 (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 (2) (3)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腐朽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现实意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方面,

助他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会的进步。

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设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的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历史意义: ①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的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

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由人自觉活动和选择。

③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①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②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②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③ 在社会形态的转变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方式各有特点;

④ 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识记:阶级的实质。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社会革命。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9

党的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向人民群众负责,4.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论述)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

含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高表现,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革命的类型。

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 社会革命的形式。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也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主要表现在:

1、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联系: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区别:

1、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改革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3、革命往往通过暴力形式来实现,改革一般不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它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当前中国改革的全面性: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