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3《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7:51: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

内容点析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传说故事,一般将此事作为大禹重要的英雄事迹之一进行讲述。而教材选取本案例的目的是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导入正文,以此来说明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已经由最初的恐惧自然,转变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上。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专题探究:述说黄河的故事 内容点析

1.图6-9既勾勒出黄河的流经区域,又展示了流域内主要的早期人类和文化遗迹,它与文字内容结合,说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直到南宋以前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示意图,可让学生体会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发源与勃兴的重要意义。

2.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口头传说和文物考古资料等,可知自人类社会诞生后,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并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教材从王朝的建立与更替、文化的发展、建筑的奇迹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列举实例,说明黄河孕育博大深厚文明的历程。

3.图6-10选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卷。《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以及清明时节当地的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东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教材中选用的是第三部分,即反映市民生活的热闹街道场景,用以说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繁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当时秦的都城在咸阳,即今天陕西咸阳市以东。它位于黄河的支流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秦始皇先后在渭水南北两岸修建咸阳宫、阿房宫和上林苑等宫殿;此外,在打退匈奴,收复失地后,又在黄河流域附近设置郡县,并从内地移民到这里戍守和垦荒;这些,都使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此后,历朝历代对黄河流域也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曾经“翠柏荫峰”“杂树交荫”的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5.黄土高原植被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大破坏发生在秦、西汉时期,第二次发生在唐、宋时期,第三次大破坏发生在明、清时期。每一次都是屯垦移民,砍伐森林,伐薪烧炭。黄土高原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完全消失,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原沙化,失去森林植被的涵养,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而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6.自古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就以迁徙频繁著称。从公元前602~1938年间,黄河平均三年出现两次决口,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说每百年左右有一次大的改道。图6-12中所示的“禹河故道”是黄河的原始河道。由于黄河改道次数较多,教材选取了河道迁徙十分明显的西汉、南宋、明清几个历史时期制成示意图。通过不同颜色的比较,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过程,它同时与上面提到的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有密切联系。

7.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因为黄土地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土地肥沃,利于耕种。但是,黄土地土质疏松,天旱时质地坚硬,遇到雨水很容易分散崩解,抗蚀能力降低,因此植被一旦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图6-13呈现出一幅失去植被保护,而被流水切割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面貌。

8.黄河断流是黄河发展史上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综观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人口剧增、开发不当、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黄河断流。图6-14是根据黄河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文监测站河南利津站的数据绘制的从1972年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到1997年黄河断流天数最长的26年来断流统计图。从图中不难看出黄河断流已经愈演愈烈。

活动目的

本节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有很多方式,如何选择一个最佳的视点,让学生在懂得相关道理后,能够从探究活动中深刻体会这种复杂的关系呢?为此,活动以学生熟悉的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为例,通过黄河文明的演进与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两条线索,展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材料先从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它的现状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黄河流域的环境如此恶劣,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把它称为母亲河?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这种状况呢?

接下来,材料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和文明成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伴随着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现在,黄河流域各方面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较为完整的叙述之后,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即让学生通过最为熟悉的母亲河的变迁入手,意识到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会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建议一:复习导入

根据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如画的梯田》,教师可展示梯田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都赞誉哈尼人的梯田呢?”(因为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然后进一步指出:“哈尼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探寻出了一种面对自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态度。这正是哈尼族梯田文化蕴涵的精神实质: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本课我们将专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提问导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的主题歌:“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听完后引导学生回忆八年级“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如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之间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虽然学生们对黄河的变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演变历史,大部分学生尚不熟悉。因此,建议教师提前收集与黄河历史及其环境变迁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纪录片,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成就、主要的传说故事、著名的城市和艺术发展等。教师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黄河的故事,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由于本探究活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史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教师先让学生把握活动材料的内容,知道本节课要开展的活动及目的。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文字内容,分析、理解相关示意图、统计图和插图表达的意思。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1.对文明的发祥与勃兴之地的教学建议

首先,可展示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遗迹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文明发祥地的认识。 除了课本所说的黄河文明的结晶之外,还可让学生举出其他文明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文明的勃兴之地的认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

2.对植被的消褪与文明的演进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讨论:“黄河流域的植被为什么会消褪?”

然后,结合图6-12、图6-13和相关的投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情况和黄土高原植被经历的三次大破坏。

最后,教师可请学生对黄河流域植被消褪的原因进行归纳,使其认识到:人为因素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呢?”由此转入下一目。

3.对让黄河不再哭泣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直接提出以下问题。

○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断流带来了哪些后果?(鼓励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回答,并让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 现在有哪些保护黄河的活动?你有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最后,师生一起讨论教材给出的思考题。 【活动答案】

○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图片,以及教师的补充和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回答时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展开。

○ 主要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或个人在黄河流域发展方面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会比较复杂,教师应从全局把握,对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至于保护计划的制订,不要求全面、系统,只要能抓住重点即可。

○ 这是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小论文,牵涉到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应给出一定的建议,如让学生选择黄河变迁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涉及太多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点析

1.“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是中国古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谏臣魏征去世后,追忆魏征时所说的话。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唐太宗的话是表明魏征的重要性,而教材引用此话,意在说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国家兴亡有重要意义,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是如此。

2.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材列举了有关案例。一般认为,秦的灭亡与其实行的暴政、苛政、连年战争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重蹈秦的覆辙,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稳定统治,如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缓和阶级矛盾等。正因为如此,汉朝初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国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繁盛。

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留给世人的教训十分惨痛。为了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二战以后,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反思历史,对极右翼的活动和思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些都说明了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专题探究:“我的历史及其年代尺” 内容点析

图6-15表现的是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