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27: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WORD格式

名词解释

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

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隐 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区, 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 制 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篇。 高, 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 《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他为《抒情歌谣集》 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

言。 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 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 造 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 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 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战。他们都有忧郁、孤独的情绪而 傲世离群。他们孤军奋战地进行个人反抗, 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 这 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 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 因

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

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

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 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 是这种 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 展 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

系。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

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

始终

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

社会问题剧: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 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 运用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 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宗

教、

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欺诈、 自私自利等败行 劣迹,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

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识, 成。 俄国著名 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 ,这是相对于巴 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 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 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 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

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

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 着, 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 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 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简答题

拜伦式英雄的特征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其《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的 人物形象,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 《曼弗雷

,文学史上称之 德》中的曼弗雷德等。由于这些人物鲜明地表现了拜伦的性格特征 为“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

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 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他们追求个人 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的精神面

貌是反抗、孤傲、浪漫。

拜伦式英雄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 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他们有海盗、异教 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 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

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 闷。

一方面,他们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倡导人类的公平和平等,同情人民的独立革命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改良

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是《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60年代至 流

派。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

方面

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 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主张照相式的记录现实生活 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斗争,蔑视专制,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 抗者和复仇者,是自由、平等的追求者和倡导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 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 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活。 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左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和德国的霍普特曼

等。

自 “拜伦式英雄”是19世纪初欧洲处于“神圣同盟”黑暗统治之下这个特定历史时

期的产物,他们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也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

现。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

分子。“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

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

动,

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时“多余的人” ,他并不具有从

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的性格的必要力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

恶,

,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广 阔的道路。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幻灭》等。 1、分类整理法: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 多部作品联结成 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 把全 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

量, 他们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 分

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

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

拒之门外。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出现在当时诸多优

秀 作家的代表作中。虽然“多余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

1850年发表的中 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但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奥涅金身上就已经确定下来

了。

而这一类人物形象也在文学家的笔下越来越丰满。 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

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

下的罗亭和拉夫列茨基等,“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尽管这些俄

个性气质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

作家笔下的多余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同, 但 他们都是贵族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代表, 空有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 这种生存状态和

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不朽的“多余人”形象系列。

《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 91部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展示了法 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

恶,被称为三大主题。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

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 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 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

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

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 史、 揭露了资产阶

专业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