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7:49: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花一叶
1.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性。管理会计的特点:管理会计是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服务。具体来说,它为特定管理目标提供所需信息,帮助有关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考核。 2. 管理会计学的形成及发展阶段:A.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其特点是企业推广泰勒的科学管理,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差异分析”。 B.管理会计的创建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其特点是出现专门配合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责任会计”、“成本-数量-利润分析”。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正确通过“管理会计”一词。 C.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会计不断吸引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引进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使会计可以应用现代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建立多种数量化的管理技术。D.管理会计的未来展望。适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TQC),作业管理(ABM)等等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
3. 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是为了搞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力争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而建立的一种对内会计。管理会计凭借所掌握的大量经济活动数据,利用一整套科学方法,为企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规划未来、控制现在、考核过去,促进达成企业目标。
4. 管理会计学的基本职能:A.计划。为保证企业计划顺利编制和执行,企业通常需要制定预算,利用预算来协助企业管理者规划企业发展目标。其具体包括有三:业务预算(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预算,如销售、生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产品成本、销售税金等),财务预算(反映预算期内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主要指预算期内不经常发生、一次性的经济活动而准备的)。
B.组织。合理的组织设计和激励安排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在管理会计中,主要是通过设计责任中心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层层分解以实现组织的设计和激励。其具体包括:责任中心的建立,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和评价。 C.控制。为了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层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过程有三:制定控制标准,收集、比较和分析各项经营活动的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偏离计划的差异。
5.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A.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出一源,原始的经营信息是两会计的共同依据。 B.管理会计通常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数值和会计报表资料进行加工、改制、延伸,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或个别经济事项作出预测、决策。 C.财务会计虽然称为对外会计,但广义来说,财务会计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对内同样发挥着不同忽视的作用。
6.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A.主要服务对象和工作目的不同。 B.核算范围和内容不同(管理会计既从整个企业出发,又从企业的局部出发)。C.采用的工作方法不同(财务会计的流程是凭证、账簿、报表;而管理会计是采用会计、统计、数学方法来进行规划、控制、考核)。 D.约束条件不同(财务会计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而管理会计只服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E.对提供的信息要求不同(管理会计强调快速、相对精确)。
7. 成本是商品生产者为生产经营商品而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成本是为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而耗费的经济资源的价值;成本是为获得经济资源而付出的经济资源的代价;成本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为了再生产,它需要得到补偿,所以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统一体。
8. 成本的分类: A.成本按其性态分类(所谓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
1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关系):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B.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即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C.成本按其与决策的相关性分类: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
9. 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将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并建立起相应的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
A.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其特点有: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平均单位成本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保持不变;可以直接追述到各有关产品和部门;负责部门可以控制其发生。
B.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保持不变的成本。其特点有:有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保持不变;每单位的固定成本随产销量的增加而减少;不能直接确定其归属,通常按管理决策或分配方法分配至各有关产品或部门;大多为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基层部门不能控制其发生。固定成本按其相对于决策的关系可进一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a.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形成与维护相联系,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厂房设备的折旧等。即使经营中断,该项固定成本仍保持不变。
b.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可以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广告费、技术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它是由主管人员确定一定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
C. 混合成本。变动成本总额加上固定成本总额就构成产品总成本,其性态模型可以表示为: y=a+bx 其中y代表总成本,x代表业务量,a代表固定成本总额,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的分类
a.半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初始基数的基础上,其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水电费、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及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费。
b.半固定成本。是其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动呈阶梯式变动的成本,如检验员的工资、整车运输费。
c.延期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但一旦超过这一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其成本总额便会随业务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化。 10.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A. 帐户分析法。就是会计人员利用某一期间帐户上所提供的实际成本资料,根据其经验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
B. 高低点法。也叫两点法,它是根据历史资料中某一期间的最高和最低业务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最高和最低业务量的混合成本,来推算混合成本中固定成本部分和变动成本部分各占多少数额。
C. 散布图法。将历史数据逐一在坐标系中标明,再通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一条反映成本变动趋势的直线,再根据这条直线来确定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各占多少。 D. 回归分析法。又称最小二乘法或最小平方法。
11.完全成本法是完全成本计算法的简称,又称为吸收成本法、全部成本法或制造成本法,以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并按传统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在完全成本法下,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是按照各成本计算对象所归集的生产成本计价的,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在产成品沿未出售以前,以存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待销售后,这部分产品成本转化为销售成本,在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
12.变动成本法又称为边际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
2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并将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制造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由于与生产量并无变动关系,因此直接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要求变动成本在生产成本的构成中占有重要比例。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A.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与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促进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B.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C.变动成本法能提供最有用的管理信息,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D.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便于加强日常管理。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A.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成本观念的要求。 B.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的需要。C.改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时,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
13.本量利分析(也称为CVP分析),是研究产品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专门方法,它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系,它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预测、制订经营计划、编制预算、进行决策的基本方法。本量利分析原理可用于保本预测和目标利润预测、生产决策、不确定性分析、经营风险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
14.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A. 损益方程式。用损益法计算利润,就是确定一定期间的收入,然后计算与这些收入相匹配的成本,两者之差即为当期利润。
B. 边际贡献方程式。边际贡献也称为贡献毛利、边际利润或创利润,是产品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边际贡献的绝对数的表现形式有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相对数表现形式有边际贡献率。
C. 变动成本率又称为补偿率,是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由于销售收入被分为变动成本和边际贡献两部分,前者是产品自身的耗费,后者是给企业创利的贡献。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 D. 边际贡献方程式。
15.将成本、业务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所构成的图示,称为本量利图。因其能清晰地显示企业不盈不亏时应达到的产销量,故又称为盈亏临界图或损益平衡图。
16.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损益平衡点,是指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是的业务量。在该业务量水平,企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部成本,不盈不亏,利润为零;超过这个业务量水平,企业就赢利;反之,低于这个业务量水平,就会发生亏损。一般盈亏平衡点有两种表述方式: A.数量的表现形式,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B. 金额的表现形式,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17.安全边际量是企业实际或预期的销售量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之间的差额;安全边际额是实际或预计的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表明销售水平降低多少企业仍然保持赢利而不至于亏损,从而反映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
18.保本作业率又称为达到盈亏平衡点的作业率、危险率等,是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额)占企业正常销售量(额)的比重。所谓的正常销售量(额),是指正常市场和正常开工情况下企业的实际或预计销售数量(金额)。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安全边际部分的销售额减去其自身变动成本后成为企业利润,即安全边际中的边际贡献等于企业利润。
19.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在决策。所谓的决策即为达到预定目标,在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前提下,在若干可行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而决策分析则是管理会计人
3一叶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