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整理lrp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5:47: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应吧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的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老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4、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发展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新》P96)

11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她意味着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华图P59)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华图P59)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师应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③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需要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加强自身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需要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1)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不断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总之,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补充):

12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九)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及其意义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问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意义:??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按照课程制定者和管理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采用“研制—开发—推广”模式,“中央—外围”、自上而下的政策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和自下而上的政策 按照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按照课程的功能: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按照教育阶段: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按照课程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13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P65)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意义: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功能: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新》P69)

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根据本课程门类的特点和要求,阐述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总体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转变课程功能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程门类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在大致划定本课程门类的内容范围和框架的基础上,用明确的行为动词表达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为确保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提出的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

第五部分“附录”:本课程门类的有关附件,如教学活动案例、行为动词用法一览表等。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纲要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1)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可以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他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与地方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新》P223)

含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开发利用: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活动场馆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等;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要使用效率。

14

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

1)调查研究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手段和用具;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利于因材施教; 3)为学生提供反馈材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补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1、共享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优先性,适应性,科学性)

(十)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

①教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⑤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

①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②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③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④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②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