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整理lrp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0:18: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①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要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 2)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再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起直观作用。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问;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想学生提出复习和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要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违反。

16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科学习情况与成绩,擅长与不足等,进行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②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特殊指导。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是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两者结合,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运用要求:.

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系统全面。

②注意启发。即要善于追问和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③要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速度要适中,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运用要求: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要求: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做好讨论小结。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是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制动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运用要求: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德尔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和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17

(5)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运用要求:

①使学生明确联系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对待,刻苦训练,达到最高水平。

(6)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运用要求:

①明确实验目的,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实验过程中的语言指导,教师要做好示范;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检查结果,学生按规定写好实验报告。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备课→→起始阶段和先决条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备课有三种:①学年备课,即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单元备课,即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备课内容: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中心环节、关键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正确的教学内容 ③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⑤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 ②检查复习 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课的类型:

按照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按照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

①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②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规定完成的时间 (4)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

要求: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的帮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困难的而学生或缺课的学习补习,知道学习方法;三是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知道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的活动。四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五是以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辅导方式:集体和个别辅导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2)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

①信度: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②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要测出的东西; ③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18

④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问卷、交谈 4)自我评价法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查和考试。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6、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和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利于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的形式,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于17世纪)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②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④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①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②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b、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c、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d、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制(能力、作业、学科分组)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指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P89)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教学重过程甚于结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9

(十一)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内涵: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填空、判断)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 (填空、判断)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作用:

1)鉴定功能:是指教育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

2)导向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

3)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诊断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

5)调节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 6)监督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

7)管理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具有使管理活动及评价对象的行为得到调节、控制、规范并使其趋向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效用和能力。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2)他人评价、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除学习者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所作的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性的学习评价等。

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的评价活动。 3)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采用计算、测量、统计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搜集数据资料,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据此做出评价的结论。

定性评价:定性分析是用语言描述形式以及哲学思辩、逻辑分析解释被评价对象特征的信息分析、处理方法。

4)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绝对评价 (标准参照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相对评价 (常模参照性评价、相对参照评价):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以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