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6:07: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因此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社会实践活动应有重视和支持,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目标的实现。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甚至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该活动。而正是由于资金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自找实践场所和单位,难免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把社会实践“运动”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这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但现实中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年年开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

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把它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并给予适当的奖惩,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建设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在基地的实践,既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二是要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如为了使大学生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实践基地;为了使学生对国情、民情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社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通过座谈、调查、访问的形式,深入到生产劳动第一线;三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另一方面,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利用基地的便利条件,帮助地方解决了科技难题,体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四)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本身就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各高校一般都有关于社会实践环节的制度或具体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中央的文件也明确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基层组织部门,更应该从更加详细的方面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领导实施机构,按照课题研究的方

式设立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制度,社团组织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经费扶持制度,实践成果考核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