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知识-2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7:4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知识-2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35,分数:70.00)

1.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有 (分数:2.00)

A.称重法、还原法、比色法 B.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 √ C.沉淀法、吸光度法、比色法 D.沉淀法、还原法、比色法 E.沉淀法、还原法、吸光度法 解析:

2.影响咀嚼效率最主要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咀嚼肌 B.性别

C.牙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 D.颌位 E.年龄 解析:

3.下列不是磨耗的生理意义的是 (分数:2.00) A.有利于平衡的建立 B.降低牙尖高度 C.协调临床冠根比例 D.形成反横曲线 √

E.邻面持续磨耗,防止前牙拥挤 解析:

4.新鲜唾液的pH范围约为 (分数:2.00) A.6.0~7.9 √ B.6.0~6.7 C.4.5~6.0 D.4.5~6.7 E.4.5~7.9 解析:

5.正常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约为 (分数:2.00) A.200~300ml B.300~500ml C.550~700ml D.800~990ml E.1000~1500ml √ 解析:

6.上、下切牙向唇侧倾斜的角度约为 (分数:2.00) A.10° B.15°

C.45° D.60° √ E.70° 解析: 7.横曲线是

(分数:2.00)

A.连接两侧磨牙颊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B.连接两侧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C.连接两侧磨牙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D.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E.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上的曲线解析:

8.下列关于Spee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上颌的纵 曲线 B.是下颌的纵 曲线

C.是一条向上凹的曲线 D.至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 E.是 曲线的一种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9.牙尖交错位时,只与一个牙相对的牙是 (分数:2.00) A.下颌1 B.上颌1和下颌1 C.上颌8和下颌8 D.上颌8和下颌1 √ E.上颌1和下颌8 解析: 10.牙尖交错的标志是指哪一对牙之间的关系 (分数:2.00) A.上颌1和下颌1 B.上颌3和下颌3 C.上颌6和下颌6 √ D.上颌4和下颌4 E.上颌7和下颌7 解析:

√ 11.乳牙 A.出生时 B.6个月 C.1.0岁

建成的时间是

(分数:2.00)

D.2.5岁 √ E.6.0岁 解析:

12.口腔细菌种类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口腔内温度保持在36~37℃

B.口腔内pH比较稳定,平均为6.7~7.2 C.口腔内营养充足

D.口腔内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势 √ E.细菌对牙面有黏附、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

解析:[解析] 口腔内细菌种类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势,适宜多种需氧、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细菌的生长,而温度、pH及营养等因素是口腔内适合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原因。 13.牙菌斑形成的基础是 (分数:2.00)

A.获得性膜的形成 √ B.细菌的传递

C.细菌在牙面的初期附着 D.细菌黏附于牙面 E.细菌在牙面共聚

解析:[解析] 牙菌斑的形成一般分为7个阶段,其中获得性膜的形成是菌斑形成的基础。获得性膜是由唾液、龈沟液和细菌产物所组成的被覆在牙表面的一层薄膜,细菌的初期附着是细菌表面电子和获得性膜结合电子间静电引力而结合,细菌的黏附是其表面的黏附素与获得性膜表面受体的结合,细菌的传递和共聚也与获得性膜密切相关。 14.被称为“龋标志菌”的是 (分数:2.00) A.变形链球菌 B.消化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乳杆菌 √ E.韦荣球菌

解析:[解析] 乳杆菌属是G 无芽胞厌氧杆菌,口腔中主要菌种包括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唾液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具有强产酸性和耐酸性,在龋病,尤其是牙本质深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测定唾液中乳杆菌数量来预测龋病的进展趋势,因此被称为“龋标志菌”。 15.下列与口腔感染性疾病有关的细菌,能够产生黑色素的是 (分数:2.00) A.放线菌属 B.韦荣球菌 C.拟杆菌属 D.普氏菌属 √ E.梭杆菌属

解析:[解析] 普氏菌属分为不产黑色素和产黑色素两类,后者不仅能产黑色素,而且发出恶臭味及发酵糖类,A、B、C、E不能产生黑色素,因此答案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