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4:41: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
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
A.NH 3 溶于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 3 是电解质
B.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 - =Fe 3+
C.等量的氢气和氧气分别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D.H 2 (g)+F 2 (g) == =2HF(g) ΔH=-271 kJ·mol -1 ,ΔS=+8 J·mol -1 ·K -1 ,该反应在任意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2. 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煅烧粉碎的硫铁矿有利于SO 2 生成
B.由H 2 、I 2 、HI三种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使用铁触媒,使N 2 和H 2 的混合气体有利于合成NH 3 D . 实验室常用排 饱和和食盐水法收集Cl 2
3. 为探究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以v(H 2 )表示),向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Na 2 SO 4 固体,v(H 2 )增大 B.加入NaHSO 4 固体,v(H 2 )不变
C.加入CH 3 COONa固体,v(H 2 )减小______________ D.滴加少量CuSO 4 溶液,v(H 2 )减小
4. 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甲酸(HCOOH,一元酸)为弱酸的是( _________ ) A . 0.1mol/L甲酸的pH为2.3
B. 将pH=2的甲酸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小于4 C. 温度升高,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D. 等体积等浓度的甲酸和HCl与足量的锌反应,产生等量的氢气
2CO(g)+2H 2 (g),达到平衡,若其它条件不变,5. 已知CO 2 (g)+CH 4 (g)
将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2,达到新的平衡后,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 B.氢气的浓度与原平衡比减少
C.甲烷的物 质的量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重新平衡时c(CO 2 ) /c(CO)增大
6. 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 ①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 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大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⑤ 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A.①②______________ B.③⑤______________ C.②⑤______________ D.④⑥
7. 下列关于各图像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
A.图 ① 可知:热化学方程式是H 2 (g)+1/2O 2 (g)=H 2 O(g)△ H =﹣241.8kJ/mol B.图 ② 可知: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反应2NO 2 (g) N 2 O 4 (g),A点为平衡状态
C.图 ③ 可表示:压强对 2A (g)+2B(g) 3C(g)+D(s)的影响 D. 图 ④ 可表示:Ba(OH) 2 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8. 全钒电池以惰性材料做电解,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总反应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A. 当电池放电时,VO 2 + 离子被氧化
B .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VO 2 + +2H + +2e - =VO 2+ +H 2 O C . 充电时,阳极附近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紫色 D . 放电过程中,正极附近溶液的pH变大
CO(g)+Cl 2 (g) △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9. COCl 2 (g)
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 的浓度 ④加催化剂 ⑤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 2 转化率的是(_________ )
A.①⑤_________ B.①②_________ C.③⑤_________ D.②④
2SO 3 (g); Δ H<0, 向某体积10. 已知反应 2SO 2 (g)+O 2 (g)
恒定的密闭容器中按体积比 2∶1 充入 SO 2 和 O 2 ,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下图是某物理量(Y)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图中T表示温度),Y可以是( )
A.O 2 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 _________ B.SO 2 的转化率 C.密闭容器内的压强______________ D.混合气体的密度
11. 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装置②的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装置③中闭合开关后,外电路电子由a极流向b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