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39: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音韵学浅论

摘要: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变化,包括声、韵、调系统和音节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来龙去脉。正是由于这种特征,音韵学不仅对研究古今语音有重要指导作用,还涉及到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将从音韵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音韵学的功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以便系统的了解音韵学这门学科。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从时间上看,从语音产生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特点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上看,各个区域的方言语音也包含在它的研究范围,所以,音韵学的语音研究范畴颇为广泛。

按照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分类习惯,音韵学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今音学、古音学及等韵学,三类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最晚,大约产生在明初以后,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按照今天的科学分类习惯,我们把这三门传统学科分别称作:广韵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另有学者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这四门学

问,就是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 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音韵学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起源于东汉末年。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取第一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构成被注音字的读音。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一说为汉末孙炎所创,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但据研究,在孙炎之前,已有反切的使用,如王肃著《周易音》就用了十多条反切。反切发明的原因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因为佛经用古代印度梵文书写,一方面,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需懂梵文,而印度僧人传教,则需使用汉语,在这种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的启示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反切的使用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注音,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至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眺、王融的等人在作诗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即我们所熟知的四个调类“平、上、去、入”。永明诗人有意识的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们的作品在音韵上工整婉转,被后人称为“永明体”。

隋文帝开皇初年,一日,陆言法父亲陆爽在家中宴请当时的大学问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等人,席间论及语音,几人对当时已有的韵书进行了评价和讨论,认为有必要编写一部可供作家创作时参考和选韵的韵书。十几年后,陆言法根据

当时的记录,并参考前代韵书,编写成《切韵》一书,得到了读书人的重视。唐宋两代,研究语音的人们都把《切韵》奉为经典之作。后有唐人学者对其进行了校勘和补充,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唐韵》。

反切的发明虽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仍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很多字去表示,如同是表示[t]这个音,可以用“道,多,东”等等,据统计,《广韵》全书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这种反切用字的纷繁情况,造成了使人难记的困扰;第二,反切还有方言差异和音调变化的问题,同一个字音,不同地域的人读起来自然不同。反切发明后的六百年时间里,汉字声调也随着各朝各代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再按照最初的反切,就读不准字音,因此要想正确的将反切拼切出读音来,还必须掌握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到了宋代,由于反切运用的局限性,就有人开始对反切进行改良修正。学者陈彭年、邱雍等人奉宋真宗之命修订《切韵》,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即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了《宋本广韵》。《广韵》是对《切韵》语音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后来成为了人们研究隋唐语音的主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宋代等韵图大兴,等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拼合图,与韵书比较,等韵图自觉地分析了语音系统中声韵调的类以及音节分不情况,比韵书只涉及声调和韵母更为进步,当今我们能看到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反映的是《广韵》的语音系统。等韵图从宋开始盛行,一直延续至清代,后来形成了专门研究各时期等韵图的学问“等韵学”。此外,宋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古音三十六字母,其对于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描写都很正确,成为了古代汉语声母的标准代表字母。宋代还出现了最早的古音研究,对先秦两汉上古音的研究叫做“古音学”,宋人吴棫、郑序是最早对此开始做系统研究的学者。

元代曲词和戏曲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周德清为了方便创作,规范戏曲用韵标准,编写了《中原音韵》一书。《中原音韵》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口语语音,是研究近古音的主要材料。自此,出现了一系类反映北方话的韵书,因此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叫做“近代语音学”,也叫“北音学”。

明清时期,古音研究十分盛行。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等数,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学者群对古音研究也有很多成就。如古音学家陈澧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古音研究,他著有《切韵考》一书,并且发明了“反切”联系法。

乾嘉学派之后,近代的章炳麟、黄侃在古音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仍用传统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在他们之后,西方语言学理论被引入到汉语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现代音韵学。

二、 音韵学的功用

(一)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现代汉语的语音是由古代汉语语音逐渐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时候,通常要与古代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如今四声与古四声比较,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的现象研究。现代汉语语音结构规律,和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只有懂得了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才能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另一方面,掌握语音演变规律,才能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工作。第三,研究地方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也需要我们对音韵学有一定的学习功底。

(二)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三)音韵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在古代文学方面,特别是学习诗词韵文,需要音韵学知识作为基础。我们在学习一些古代诗文时,往往会遇到本该对仗的句子却并不押韵的情况,其实这并不是诗文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字的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自然是不押韵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音韵学中古代语音知识,来探求某字在当时的读音和意义,这对于我们了解和鉴赏古代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韵文之外,古典文字字义的考证也离不开音韵学。

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古典文献的学习与研究上。如在校勘学方面,我国古籍在长期传抄、刻印中往往会产生错误,如脱文、衍文、倒文、脱简、错简等等。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如王念孙等人,在纠正古书的错误上做了大量的艰巨工作,这就是校勘之学。做校勘工作需要的知识很多,如文字学、训诂学、历史学、语法学等,而音韵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因为古籍中有的是韵文,如《诗经》《楚辞》等,即使在散文中也往往用韵,如《易经》、《尚书》、《老子》、《庄子》、《墨子》、《荀子》、《论语》等等。如果在韵脚处有校勘问题,往往可以根据押韵的情况,推断出原来的正确用字。

除上述作用外,音韵学还和考古学、古代历史学、古代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 小结

音韵学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在现代又与时俱进,在研究从古至今的语音演变规律方面可谓成绩斐然,也是众多学科领域的基本功,对于学者的学习研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作为本科中文生,学习音韵学也是重要任务,它既为我们以后的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是培养严谨品质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