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分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4:36: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Gustilo-Anderson分类最为常用,共分为四型,包括骨和软组织损伤程度以及伤口感染程度。

1型:伤口长1cm左右,污染少,软组织有生机,或者轻微损伤。

2型:伤口在1cm以上,软组织损伤不广泛,皮肤无剥脱性皮瓣或撕裂伤。

3型:骨呈节段粉碎骨折并暴露,合并软组织广泛损伤或有皮肤剥脱伤。

4型:骨和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断肢。

anderson依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将开放性骨折分为\型。 Ⅰ型:伤口不超过1cm,伤缘清洁;

Ⅱ型:撕裂伤长度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皮扶撕脱

;Ⅲ型;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或皮瓣的撕裂伤,多段骨折,创伤性截肢以及任何需要修复血管的损伤。

1984年 gustilo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种分类的不足,又将Ⅲ型分为3个\亚型;即 ⅢA:骨折处仍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骨折为多段或为粉碎性, ⅢB:软组织广泛缺损,骨膜剥脱,骨折严重粉碎,广泛感染;

ⅢC:包括并发的动脉损伤或关节开放脱位〔2〕。 anderson-Gustilo的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国学者王亦璁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参照因素太多,彼此又并不一致,容易造成误导。他推荐根据创伤机制分类,按开放伤口形成的原因将开放性骨折分为: (1)自内而外的开放骨折; (2)自外而内的开放骨折; (3)潜在性开放骨折。

朱通伯则按创口大小,软组织损伤的轻重,污染程度和骨折端外露情况,将开放性骨折分为3度。

Ⅰ度开放性骨折: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创口在3cm以下,软组织挫伤轻微,无明显污染和骨折端外露;

Ⅱ度开放性骨折:创口长3~15cm,骨折端外露,有中等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污染明显; Ⅲ度开放性骨折:创口在15cm以上,骨折端外露,软组织毁损,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污染严重。

为了对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性质和伤情做出正确评价,用以指导临床工作,不少学者根据伤因或损伤程度进行分类,常用的有以下3种:

根据伤因及损伤情况分类

1.切割伤或穿刺伤多锐器或骨折端穿破皮肤造成。创口较整齐,骨折多为单纯横断或斜行。创口污染不严重,容易确定损伤范围。清创容易彻底,如果处理适当,疗效较好。

2.撕裂、剥脱伤皮肤或肌肉等可有较大面积的撕裂或剥脱,创口面积大而且不规则,并有不同

程度的污染,骨折多呈粉碎性。并且可有皮肤缺损,但损伤组织一般挫灭不严重。

3.绞轧、挫灭伤 多由重物压砸,车轮机器绞轧等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或多节骨折,损伤组织多半失去活力,重者可以形成创伤性断肢。

4.枪弹伤 多为子弹或弹片等所致的投射伤。创口大小范围及深度等与投射物的速度和爆炸力强弱有直接关系。

根据损伤性质和皮肤等软组织损伤特点分类

1.A类 自内向外的开放性骨折,可分为以下几种:

A1(尖端哆出):骨折端由内向外刺破皮肤。伤口一般不足2cm,软组织损伤轻,骨端很少外露。例如胫骨骨折,近骨折端刺破小腿前侧皮肤。

A2(钝端哆出):宽钝的骨折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伤口多呈横向,大小与骨端直径相当,外露骨端不易还纳,伤口边缘皮肤多有挫灭伤。

A3(哆出撕裂):强大暴力使骨端哆出,皮肤沿骨折段纵轴撕裂,长度可达20cm以上,伤口边缘挫灭严重,肌肉可有较严重的损伤,骨折段外露很长,皮瓣容易坏死,彻底清创后常可遗留较大缺损。

2.B类 自外向内的开放骨折,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B1(高速贯穿伤):为子弹、弹片等高速贯穿物穿破皮肤、软组织,击断骨骼。伤口大小取决于贯穿物。伤口内部肌肉组织损伤程度可因贯穿物性质不同而各异。骨折多呈粉碎性,多见于战伤。

B2(锐器砍伤):造成皮肤裂伤和骨折,如刀斧伤等。创缘较整齐,挫灭不严重,骨折移位不明,伤口虽长但皮肤损伤面积不大。

B3(打击压砸伤):重物直接打击局部造成。皮肤损伤往往极不规则,因致伤物不同而各异,均有一定范围的挫灭伤骨折多呈粉碎性,不易正确判断范围。

B4(碾轧撕脱伤):多为重物挤压或机器绞轧所致。皮肤有广泛撕脱伤,可合并深部如肌肉、神经、血管等损伤。骨折常为多发或多段伤,移位严重并可能有缺损,是开放性骨折中最严重的一类。

)按损伤程度分类

I型:创面清洁,创口小于lcm;

Ⅱ型:创口撕裂伤大于1cm,但无广泛软组织伤或皮瓣撕脱等;

Ⅲ型:有多段骨折和广泛软组织损伤,或创伤性断肢(枪弹伤、农业机器伤、机器绞伤和大血管伤等均属此类)。

AO骨折分类.PPT

1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

2 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足,91.1髌骨,91.2锁骨,91.3肩胛骨

3 骨干骨折分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骨端骨折分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4 股骨颈骨折为31.A

5 骨端包括骨骺和干骺端,以节段之最宽部为边长画正方形,即为骨端之节段,但31及44除外

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Weber-Cech分类

Judet以及后来的Muller、Weber、Cech等人将假关节或骨不连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骨折端血管增生或肥大,有明显的生物学反应;

血管丰富型(肥大型),骨折端富有生命力,产生明显的生物学反应。摄取锶85研究显示骨折端血供丰富。这种类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亚型:

①“象足”型(骨痂过盛型)骨不连:骨折端有肥大和丰富的骨痂,与此同时,骨折端硬化,骨髓通过硬化的骨而闭锁。骨折端具有活力,这种类型的骨不连具有旺盛的骨新生能力。主要由于骨折复位后骨折端固定不牢,制动不充分或负重过早引起。

②“马蹄”型(骨硬化型)骨不连:骨折端有骨硬化,骨折端轻度肥大,外骨痂形成很少或几乎没有。主要由于钢板和螺丝钉固定不够牢固所引起。这是手术后最常见的骨不连。骨折端有一些骨痂形成但不足以连接骨折端,在这个阶段,骨折端仍然残存修复能力。

③营养不良型(无骨痂型)骨不连:骨折端为非肥大型,缺乏骨痂。主要发生在骨折端明显移位,分离或者内固定时骨折端未能准确对位时。骨折端有间隙,不论何时都没有骨痂生成或骨硬化形成。

第二种骨折端缺血或萎缩,缺乏生物学反应。

缺血型(萎缩型)骨不连,骨折端缺乏活力,生物学反应较少。摄取锶85研究显示骨折端血供较差。

缺血性骨不连有以下几种亚型:

①扭转楔形骨不连:特点是两骨折端中间有一块缺乏或无血供的骨片,可与一端愈合而与另一端没有连接。主要见于钢板螺钉固定的胫骨骨折。有时也见于股骨多段骨折。

②粉碎性骨不连:特点为存在一个或多个死骨片,X线显示无任何骨痂形成。主要见于固定急性骨折的钢板断裂时。主要是有第三块骨折,而且第三块骨折没有血运。

③缺损性骨不连:特点为骨干存在骨折段缺损,骨折端虽有活力但却不能越过缺损处进行连接,经过一段时间后断端萎缩。主要发生于开放性骨折、继发性骨髓炎或因肿瘤切除部分骨干。要桥接缺损部必须进行大块骨移植,或应用Ilizatrov技术。

④萎缩型骨不连:此系中间骨片缺失,缺损由缺乏成骨潜力的瘢痕组织填补所致,骨折端出现萎缩和骨质疏松及变细变尖,骨折间隙大,骨端坏死。这种骨不连在成人常常是因严重损伤骨坏死,尤其是骨膜大量坏死。这种类型叫作“无血管性骨不连”,骨形成的能力完全消失。

为了判断骨折端的修复能力即生物活性的有无,骨扫描有用。一般说来象足型(过盛骨痂型),马蹄型(骨硬化型)的骨不连在骨折端与骨折间隙显示强烈的RI聚集,即使在无骨痂型(营养不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