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讲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8:38: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中医诊断学》 熊丽辉72学时讲稿

目录

绪论--------------------------------003 第一章 问诊-------------------------006 第二章 望诊-------------------------027 第三章 舌诊-------------------------051 第四章 闻诊-------------------------061 第五章 脉诊------------------------067 第六章 八纲辨证--------------------080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080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084

第七章 病性辨证--------------------087

第一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087 第二节 辨气血证候------------087 第三节 辨津液证候----------093

1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第八章 脏腑辨证---------------------095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096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100 第三节 脾胃病辨证-----------104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107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辨肾病证候-----------112 辨腑病证候-----------115 脏腑兼病辨证---------120

2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绪 论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疾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察病情—四诊 判断病种—辨病 中医诊断体系 辨别证候—辨证 一、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1.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它们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如有机磷中毒会有大蒜味,消渴重症有烂苹果味。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及肌肤、胸腹、手足、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头晕等。 体征: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舌红,脉滑等。二者又统称为症状。 2.诊病:即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3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抽象与概括,是疾病的代名词。如消渴、感冒、胸痹等。是狭义的、具体的。

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名: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为证名。如阴虚证,阳虚证等。

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症、证、病的区别。

4.病案:即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1.司外揣内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如面色苍白,为心血虚,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灵枢·五色》指出不同部位提示不同脏腑的病变。 3.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4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1.整体审察: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在病情况下亦相互影响。

五脏(中心)——六腑(表里) 通过经络 外连体表、四肢、百骸

(2)人与环境亦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人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诊法合参:即四诊并重,诸法并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3.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侧重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证:侧重于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病位、病性。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公元前五世纪,医家扁鹊发明诊脉,是诊断学的基础。

??《黄帝内经》诊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从理论上对辩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汉代: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开始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及方药等,作为诊病的原始资料。 东汉张仲景,公认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起来。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图示脉,颇具特色。 9.元代: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本书介绍28种脉象。

???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舌图120幅;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温病的三焦辨证。

近100年来,在四诊的客观化、辨证学原理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运用声学、光学、磁学、电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