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2:55: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无节面
D由p原子轨道组成
53 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D)
A 人为假定
B 求解微分方程的结果
D 由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决定的
D 3
C 由势能函数决定的 A 16
B 9 C 7
54 ?43m的简并态有几个(相对H而言)?(A) 55 He+体系?321的径向节面数为:( D )
A 4 B 1 C 2 D 0
7h256 立方势箱中E?时有多少种状态?(C)
8ma2A 11
B 3 C 4
D 2
57. σ型分子轨道的特点是:(B )
A 能量最低 C 无节面 A D6h
B 其分布关于键轴呈圆柱形对称 D 由s原子轨道组成
D C∞v
58. 属于下列点群的分子哪个为非极性分子?(A)
B Cs C C3v
二.判断题
1. 氢原子或类氢离子的波函数有复函数和实函数两种形式。( √ ) 2. 电子的自旋可以用地球自转类比。(? )
3. 凡是全充满的电子壳层,其中所有电子的耦合结果总是L=0,S=,J=0。(√ ) 4. 晶体场理论认为:电子在d轨道中排布的情况与△和P的相对大小有关的,△
P时采取低自旋排布.(√ )
5. 配位离子[FeF6]3-为无色,由此可估算出Fe3+有5个未配对电子。(√ ) 6. 当两个原子轨道能量相同时,既使对称性不匹配,也能有效成键。( ? ) 7. 两个原子的轨道重叠积分的大小仅与两核间距离有关。(? )
8. 同类型的原子轨道组合成?型成键轨道必然比相应的?型成键轨道能量低。(? )
9. 以x轴为键轴时,dx2?y2轨道是?轨道。(? )
10. 定域、非定域分子轨道在本质上来说是等价的,但非定域轨道应用范围更广更灵活。(√ )
11. 解氢原子或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表征电子运动状态的所有量子数。(? )
12. 电子云形状或原子轨道形状可用界面图表示。(√ )
13. 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是互为独立的。 (? )
14. 晶体场理论认为:配合物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中央与配体间形成较强的共价键。 ( ? )
15. 羰基配合物与不饱和烃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完全相同,都形成???配键。(? ) 16. 同核双原子分子中两个2p轨道组合总是产生?型分子轨道。(? ) 17. 类氢离子体系,n相同的全部原子轨道其能量是简并的。(√ ) 18. 价键法认为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是化合成键的必要条件。(√ ) 19. 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空轨道属于前线轨道。( √ )
20. C2 分子中净成键电子对为1个?电子,2个?电子,所以有相当于2个未配对电子的磁性。(? )
21. 分子图形的全部对称元素构成它所属的点群。 ( √ ) 22. 界面图中的正号代表阳电荷、负号代表阴电荷。(? )
23. 2P0轨道和2Pz轨道对应,2P+1轨道和2Px轨道对应,2P-1轨道和2Py轨道对应。( ? )
24. CFSE越大配合物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
25. 用变分法求某个状态的能量,其结果不可能比该状态真实能量小。(√ ) 26. 类氢离子体系,n相同的全部原子轨道其能量是简并的。(√ )
27. 同核双原子分子成键的?轨道都是中心对称的,而成键的?轨道都是中心反对称的。( ? )
28. 杂化轨道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所以属于分子轨道。(? ) 29. B2分子中净成键电子为一对?电子,无磁性。(? )
30. 直链共轭多烯烃的HMO能级可能简并也可能不简并,由共价键长短决定。(? )
31. 类氢离子体系的实波函数与复波函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 ) 32. MO理论采用了单电子近似,所以不考虑电子的相互作用。( ? )
33. 具有自旋未成对电子的分子是顺磁性分子, 所以只有含奇数个电子的分子才能是顺磁性的。( ? )
34类氢离子体系,n相同的全部原子轨道其能量是简并的。( √ ) 35杂化轨道是由同一原子的不同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的。( √ ) 36晶体场理论认为配位体与中心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静电作用。( √ ) 37 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空轨道属于前线轨道。( √ )
38 NH3分子N原子采取sp2杂化。 ( ? )
三.填空题
1. 动能为100eV的自由电子的波长λ= m。动能为0.1eV的自由中子的
5波长λ= m。能量等于10eV光子的波长λ= m。质量为0.3kg 、速度为10m/s的小球的波长λ= m。(电子的质量为9.11?10?31kg,电子的电量为1.062?10?19C,中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7倍,h?6.6?10?34J?s)。
1h
(??,p?mv,mv2?eV)
2p
??(x)?F??作用到函数?(x)上,有FF2. 若力学量算符Fnnn(nx),且n是一常数,则所述方程称为 本征 方程,Fn称为 本征 值,?(x)就
n?、本征值F的 本征 函数 是属于力学量算符Fn3h23. 在边长为a的立方势箱中运动的粒子,其能级E=的简并度是 3 24ma4. 求解氢原子的?方程时,可以得到复函数解?m(?)?Aeim?,将复函数解进行线性组合可以得到 实函数解 ,依归一化条件可求得A=1/2?。
5. 电价配合物中往往含有 较多的 自旋平行电子,所以是 高 自旋配合物,共价配合物中往往含有 较少 自旋平行电子,所以是低自旋配合物。
6. 反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有对称中心而 没有 偶极矩;顺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无对称中心而 有 偶极矩。
7. 离子键的最基本特点是没有 方向性 和 饱和性 ,它以 静电 引力为基础。
8. 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共性有 能量量子化 , 和 波粒二象
性 。测不准关系式为?x??px?h,这一关系的存在是微粒具有 波粒二象性 的结果。
9.函数?(x)称为?(x)的 共轭 函数。
10. 品优波函数三个条件是 单值 , 连续 和平方可积的。 11. 3P光谱项可分裂成 3 个光谱支项,在磁场中又分裂为 9 个能级。
412. 丁二炔CH?C?C?CH分子中有 两 个正常离域?键,它们是?4y,4和?x,4 ,
*分子为 直线 型.。
13. 晶体场理论认为:配合物中过渡金属离子的五个简并d轨道在 静电场 的作用下将发生 分裂 ,八面体配合物中t2g轨道的能量 低于 eg轨道的能量,四面体配合物中eg轨道的能量 高于 t2g轨道的能量。
14. 反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有对称中心,其偶极矩 无 ;顺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无对称中心,其偶极矩 不为0 。
15.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可用 波函数 描述,波函数必须满足 单值 , 连续 和 平方可积 三个条件,称之为_____品优_____函数。
?d2?16. 算符?2?4a2x2?作用到其本征函数
?dx??x作用到??Ne-6a 。算符p?ixxe?ax2上,所得函数的本征值为
?x的本征值为?。 上,可得p17. 求解氢原子的?方程时,可以得到复函数解?m(?)?Aeim?, 将复函数解进行线性组合可以得到 实波函数 ,依归一化条件可求得A=1/2?。
18. 配合物中的金属原子或离子称为 中心原子(或中央原子) , 围绕中心原子周围的带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 配体 , 配体 中直接与中心原子 配合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19. 在羰基络合物Cr(CO)6中,中心原子Cr与配体之间存在___???______键,故较稳定。 20. 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邻,间,对),其中 对位 偶极矩为零。 21. LCAO-MO三原则为 对称性匹配 、 能量相近 和 最大重叠 。 22任何一个微观体系的运动状态都可用一个波函数Ψ来描述,体系中的粒子出现在空间某点(x,y,z)附近的几率密度与___?(x,y,z)______成正比。
623. 在BF3分子中存在____?4____离域大π键。
224 实验测得某金属络合物的未配对电子数是3,该分子的磁矩为____15___??。
25 在羰基络合物Cr(CO)6中,中心原子Cr与配体之间存在____???_____键,故较稳定。
????d????26 变分原理可表示为
???d???0,式中?称为变分函数,E0是体系的____
基态能量_______。
27 ?nlm中的l称为 角量子数 ,因为它决定体系角动量的大小。 四.简答题
1. 试写出在价键理论中描述 H2 运动状态的、符合 Pauli 原理的波函数,并区分其单态和三重态。
解:H2 分子体系: 空间波函数?s= ?a(1) ?b(2) + ?a(2) ?b(1) ?A= ?a(1) ?b(2) - ?a(2) ?b(1) 自旋波函数 ?1= ? (1) ? (2), ?2= ?(1) ?(2) ?3=? (1) ?(2), ?4= ?(1) ? (2) ?5= -?3+ ?4=? (1) ?(2) + ?(1) ? (2) ?6= ?3- ?4= ? (1) ?(2) - ?(1) ? (2)
完全波函数 单重态?Ⅰ=?s?6 三重态?Ⅱ=?A?1 ?Ⅲ=?A?2 ?Ⅳ=?A?5
2. 对一个运动速率v< mv?p?hh?E1??mv vv2?? A B C D E 1的结论。问错在何处? 说明理由。 2解:A,B两步都是对的, A中v是自由粒子的运动速率, 它不等于实物波的传播速 率u, C中用了?= v/?, 这就错了。 因为?= u/?。 1 又D中E=h?是粒子的总能量, E中E=mv2仅为v< 2两个能量是不等的。 结果得出1? 所以 C, E都错。 3. 指出氮原子下列五种组态的性质:基态、激发态或不允许。 1s 2s 2p 3s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