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指南(机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3:09: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复习指南

(课程代码:03709)

一、知识点部分:(单选题或多选题)

1、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6、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3、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 14、两条基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7、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具有历史性);

1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这种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1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24、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5、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的物质形态都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26、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2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28、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实物); 32、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33、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 37、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8、“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39、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

40、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4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2、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3、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4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4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4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47、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9、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厂房、设备); 50、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51、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系(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52、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5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54、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6、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57、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58、通货膨胀的重要表现是(物价上涨);

59、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6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61、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6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3、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64、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6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社会实践); 66、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6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8、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69、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

7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分工);

7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7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3、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

74、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7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7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7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78、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79、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80、科学证明,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8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8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83、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本日益社会化); 8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85、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8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8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89、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9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质性); 9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92、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3、“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4、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9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96、“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表明(革命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 9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98、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9、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0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101、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准、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102、全面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属性,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不是静止物,而应理解为运动); 10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

104、下列经济行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内容有(实施国有政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105、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在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亡和国家自行消亡、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06、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10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地租); 108、资本按照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109、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110、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1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1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11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16、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117、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中(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造成的必然结果、表现为物价上涨、表现为实际工资下降、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结果); 118、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感觉、心);

119、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了共性、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120、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

12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1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二、简答题部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4、简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答:(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防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因此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9、 马克思怎样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答:(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11、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3)实践是能动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2、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答:(1)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从而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3、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过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试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与此相适应,这里的货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 余价值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生产过程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不仅要生产出新的产品,更主要的是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因而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且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里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了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产品。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为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转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W’—G’。这一过程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包含着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此相联系,这里的商品是产业资本的另一职能形式即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4)因此,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全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