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52: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作者:吕哲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15期

[摘 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逐渐面向信息化建设,并致力于为学校提质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既是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资源整合;IT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5- 0045- 0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我国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动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逐渐面向信息化建设,并致力于为学校提质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既是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1 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高校作为先进技术应用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对高等院校IT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较大,各高校都已逐步构建完成了以计算机终端为核心,网络互连为纽带的数字化办公环境,在多媒体教学、图像采集、财务管理、图书检索、消防设施实时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那么这些高鲜靓丽或者说高大上的硬件设施和单一的软件应用,看似信息化程度很高,但严格的说还只是处于信息化的雏形,或者说是仍停留在数字化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印证这一观点,应首先一起系统的认识和梳理一下相关术语和概念。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 1.2 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其实质就是将模拟量,如电压电流大小、开关的开合、尺寸、时间等模拟信号进行量化,编码成由0、1序列所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失真,不会有噪声的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累,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加密、压缩处理及可进行逻辑加工处理,技术上比较复杂,占用频带较宽。 1.3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2 高校IT建设现状及应用误区

高校作为科学教育机构,IT硬件建设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数以千计的计算机及其控制设备编织成的校园网络勾画出了高校向信息化建设迈进的美好蓝图。然而,硬件设施只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想从生冷的硬件过渡到能够智能获取鲜活的指令讯息则是一个质的飞跃,其演变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具备专门的科技人才及高校教育、管理的业内专家,更需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定式思维的禁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理念的管理者。 2.1 IT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科技投入较多,尤其是在IT 硬件方面的投入更是全力支持,可以说是装备精良。但普遍存在着资源冗余、偏面追求“高、新、快”,配置重复、应用欠佳的现象,造成较大的浪费。 2.2 接口标准不统一

高校的硬件设施由于专项资金非一步到位,大多都是逐年分阶段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布局,甚至存在不同期的项目承建厂家不同,接口标准不同,数据端口不对外开放,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混用,在硬件支持上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 项目设立缺乏前瞻性

高校IT硬件建设,大多以部门为单位策划、立项,以部门局部应用为目的筹划实施,缺乏全局意识,且往往对硬件技术指标过度追求,而忽略软件的应用和数据的挖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 缺乏软件应用建设投入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以此视为自身实力的象征,忽视软件应用及其开发是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外,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滞后也是导致“重硬轻软”原因之一。 2.5 数据资源缺乏共享机制

高校数据库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偏低,现行存在的数据库多为上级对口单位构建,其数据库结构、数据定义等数据库要素均为上级对口单位按其自身需求定义,常用于数据统计、数据检索、报表分析等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显然不支持共享,或者说受限于用户需求,也没有共享的必要性。同样,高校自身应用频率较高的诸如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单项数据库由于大多为外购,针对性不强,更是缺乏共享数据的基础。 2.6 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且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动态过程,从顶层设计到底层APP开发,直至运营维护、人员培训、软件升级始终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辛勤耕耘。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立足于自身建设、组织和培养开发团队,信息化是买不来的,舶来品也好,买来的也罢,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生俱来的“水土不服”,只解一时之渴,而非长久之计,只有“量体裁衣”,适合自己、小步慢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既节省了大量资金,又锻炼了队伍,且为后续软件开发升级积攒了能量。否则,信息化建设绝对是一潭死水或是无水之潭,不具生命力。 3 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高校发展、变革、创新的助推器,是支撑高校在教学、管理、安防等诸方面高效、高质、多层次、多梯度运作的保障平台。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是崭新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受限于高校各自的规模、定位、资金、人才、技术实力的不同,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定制的模板。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在IT硬件基础上进行智力投资、开发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将人类的智能驻留在IT硬件中,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力,用以改变和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样式,搭建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跨越传统时空观的、多维一体的工作环境,即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在线执行。由于信息化建设有别于前期IT硬件建设,最大的投入是智力支付费用,其资金投入结果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者说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游离,投资风险很大,搞不好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很可能酿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高校信息化建设呢? 3.1 筹建整体规划和软件开发团队 3.1.1 信息化建设是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