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心血管病)培养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08: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本学科主要研究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心脏的结构、功能和病变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问题。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病理、诊断及药物和介入治疗的研究;心力衰竭的机制和药物治疗;心脏影像学(超声心动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心脏猝死的预防和抢救等。

三、研究方向

1、高血压病及相关基础研究; 2、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 3、冠心病现代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 4、心脏超声(影像)学;

5、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相关的基础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5.0学分 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 50学时 2.0学分 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临床医学影像学

36学时 2.0学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 24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实验技术 42学时 1.0学分 医学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2学时 1.5学分 3、选修课 六、临床工作

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了解本学科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诊断治疗方法和基本诊断治疗技术。

结合课题进行临床工作,时间半年。

熟悉常见内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常见的检测技术。

具体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通过临床相关科室的实践工作,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危重病人抢救、临床教学技能等。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十、主要参考书刊:

1.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 2. 陈文彬.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

3. 吕树铮.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4. 马长生.射频消融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不做要求

5. 胡大一.心脏病学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7. 余振球.实用高血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三版.

8. BRAUNWALD. HEART DIEASE. AMERICA:W.B. SAUNDERS COMPANY.2008年第八版.

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同前,略。 三、研究方向 1、高血压病;

2、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 3、冠心病现代(诊断)治疗; 4、心脏超声(影像)学; 5、心力衰竭。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6.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3.0学分 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