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59: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

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了掌握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预测旱情发生的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防旱抗旱以及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多点调查基础上,根据农业特点,建立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花生、油菜、山芋8种主要旱作物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合理灌溉、保墒蓄墒、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达到节水、降本、增效。

1 主要工作方法

根据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站多点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收集科研单位的研究资料和国内的科研成果,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制定本指标体系。

2 术语

2.1 土壤墒情评价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以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比值的百分数表示。根据墒情评价指标,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

2.2 旱情评价

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

2.3 土壤含水量

指单位数量的土壤所保持的水量。常用以下表示方法:一是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称为“重量含水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二是土壤中所含水的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比,称为“体积含水量”,用体积百分比表示。土壤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可以相互转换,重量含水量乘以容重即为体积含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量。

2.4 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灌溉上限。其大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絮状况等因素影响。是农田灌溉水量的依据。

2.5 土壤相对含水量

是土壤重量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2.6 毛管断裂含水量

土壤水分减少到一定程度(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较粗毛管空隙悬着水出现断裂呈非连续状态时的土壤含水量。

2.7 凋萎含水量

植物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其大小因土壤质地和作物种类不同发生变化。

2.8 作物耗水量

耗水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一定产量的水分指标,它包括土壤蒸发、叶面蒸腾和地下渗漏水分总量。

3 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方法

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主要依靠土壤水分测定结果和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要求,参照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联系含水量、凋萎含水量、土壤性状、降水和土壤水分同期记载,分别分析土壤墒情适宜程度、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降水和同期土壤水分变化等。

3.1 土壤墒情评价

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 “过多”为高于相对适宜含水量;

“轻度不足”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介于适宜和不足之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不足”为低于相对毛管破裂联系含水量; “严重不足”介于不足和相对凋萎含水量之间。 3.2 旱情评价

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

墒情“轻度不足”即为“轻旱”; 墒情“不足”即为“中旱”; 墒情“严重不足”即为“重旱”; 小于相对凋萎含水量即为“极旱”。 3.3 评价作物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划分,华北区主要是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作物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4 华北区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4.1 冬小麦评价指标体系 4.1.1冬小麦需水规律

小麦的耗水量是指从播种到收获期间麦田消耗水分的总量。据测定小麦一生总耗水量每亩约300立方米左右,每生产1千克小麦籽粒约耗水1200千克。其中30-40%为土壤蒸发,60-70%为叶面蒸腾。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量主要与气候条件及小麦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有关。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需水量随着产量的提高略有增加,而各个时期的特点比较一致。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阶段耗水量不同,一般趋势是:苗期少,拔节以后逐渐增加,到孕穗期为小麦的需水邻界期,到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达到最高峰,灌浆以后又逐渐减少。其原因是苗期正处在秋冬春气温比较低的生长季节,苗小叶少,因而田间蒸腾均小,需水量也少,从播种到拔节初将近5个半月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3左右;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