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1:32: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

作者:张 行

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

[摘要]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坚持科学发展,科研成果辈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其功能具有文化遗产事业的共性——教育、科研、经济功能,博物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两项功能上。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博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文博工作大力支持,博物馆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84-04

甘肃省博物馆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漫长岁月,从它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博物馆在科学探索中创建,在科学发现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壮大。如果把博物馆比喻成一个巨人,那么科学研究工作便是他的心脏,而陈列展览则是他的灵魂。

一、甘肃省博物馆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给文博事业带来了生机,也给博物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甘肃省外事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前来甘肃的外宾与日俱增,国内外观众在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后,普遍要求能够看到介绍甘肃自然风貌的陈列展览。1980年6~7月,甘肃省博物馆开始着手筹办“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当年10月,经各方努力,完成了陈列展览大纲的内容设计,编写出了实施计划。此后,逐步开展展览柜架的设计、制作和部分展品、图版的加工。

1983年是筹办“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当年8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甘肃视察工作,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战略方针,并在谈话时指出,甘肃这个地方不错,主要是宣传不够。为此,当时的甘肃省省委书记李子奇向宣传部门下达了三项任务:拍一部电影,出一本画册,办一个展览。正在筹办的“甘肃自然富源展览” 与举办展览的任务主题一致,故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经共同努力,展览于1984年元旦基本就绪,馆里决定先进行内部试展,请有关单位审查。各方人士一致认为,举办这样的展览介绍甘肃面貌、普及科学知识很有必要,希望能尽早开放,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经甘肃省文化厅正式批准,恢复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历史部、社会主义建设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84年9月28日,“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同“敦煌壁画展”、“甘肃省美术作品展览”同时开展。“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分甘肃自然环境、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包括古生物化石)四大部分。其中植物部分为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形势新辟“种草种树”专柜,介绍适合甘肃本地种植的木本、草本植物。

“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社会效应,从开展到当年年底,观众人数达10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学生,约占总人数的90%左右。

为了总结经验、提高展览质量,甘肃省博物馆要求参展的业务人员撰写专业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适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召开第三届博物馆学讨论会,自然部有三篇论文入选——谢骏义:《从〈甘肃自然富源展览〉的筹办试谈地志博物馆自然之部基本陈列的内容》,张行:《突出地方资源特点是办好自然基本陈列的宗旨——兼论自然展览中矿产资源馆的陈列》,薛俊彦:《装配式自然标本陈列柜的设计和制作》。

1985年2月举办的“人与生物圈展览”,由当时的甘肃省副省长刘恕亲自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系,然后将展览接到兰州。该展览是一个中型的图版展览,原版为外文,后经展出单位译成中文。甘肃省博物馆在接展过程中经过与主办方协商,又增加了国外的11幅图片,加上“前言”、“结束语”和甘肃的自然保护区划概况2幅,共计47幅图版。同时还翻印了展览的图录,即图版说明和讲解词,便于观众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对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都很有教益。这个展览虽然是图片展,但由于内容新颖,自然环境保护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故得到了文化层次较高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称通过参观此展览“开阔了眼界,打开了一扇认识地球的窗户”。 1986年,为配合“甘肃爱鸟周”而推出的“人与鸟展览”,从当年的4月24日开展至闭幕,共展出20余天,观众人数达1.4万人次,平均每天700余人,比当时旅游旺季月平均人数高出1/3,其影响可见一斑。为了配合这个展览,由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牵头,联合甘肃省林业厅、兰州市教育局、甘肃省环保局、甘肃省电视台、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甘肃省动物学会和兰州晚报社等七家单位,筹办了“兰州市中学生爱鸟周知识竞赛”(电视现场直播)和“兰州市爱鸟周知识竞赛”(笔答)两项活动,展览获得了很大成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除了举办以上几个有影响的陈列展览外,甘肃省博物馆的另一个中心工作就是对全省流散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征集、保护和研究。甘肃的古生物化石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珍稀种类为国内外罕见,是宝贵的自然历史财富。在拨乱反正的前几年中,工作侧重征集和研究,与国内学术单位多次合作,发表了一批科研成果。毋庸置疑,博物馆科研的基础是征集工作。经过多年的征集工作,许多为博物馆提供化石的农民逐渐掌握了一部分古生物化石常识,加之社会上走私化石日益严重,这些人慢慢沦为化石贩子,除继续向博物馆提供标本外,也大量向省内外走私古生物化石。针对这种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省博物馆工作重点由征集、研究转向征集、保护,多次向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等主管部门打报告,提供待征集化石资料,强调保护古生物化石的重要意义,恳请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化石保护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甘肃省有关领导的支持,多次在有关会议上作出保护化石的指示。甘肃省文物局也根据有关建议,向地、县有关部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文,要求务必把制止破坏、走私古生物化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对走私严重的临夏地区,一方面抓落实,另一方面亲自派员监督执行保护措施。

二、近十年举办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展览

进入21世纪后,博物馆决定在原基础上改、扩建展室。2002年,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批示,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决定在甘肃省博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三个固定陈列展览。当时的情况是改建的新馆即将竣工,经过审慎和广泛征求意见,在甘肃自然资源、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馆藏书画、佛教艺术、青铜器、甘肃民族民俗等10多个陈列主题中选取了最能体现甘肃远古生命和古代灿烂文化的三个展览主题: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丝绸之路文明以及甘肃彩陶。

“甘肃古生物化石陈列展览”从十多个展览选题中胜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甘肃境内的生命现象存在、发展已有近20亿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山河变迁、气候环境变化使得生命在生存发展中经历了物竞天择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多样性生物,古生物化石就是这种变化的见证。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变的气候,揭示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沧海巨变和形态各异的生物。因此,古生物化石埋藏非常丰富,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如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临夏地区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动物群是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点,巨齿兰州龙为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玉门甘肃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中生代鸟类化石……

其次,甘肃省博物馆是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其前身甘肃科学教育馆即是一座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为科普服务的科教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收藏有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数千件,一级化石标本就有400余件,大型动物化石复原骨架10余具,丰富的馆藏为陈列展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博物馆作为人们寻求科学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殿堂,应将弘扬科学知识摆在第一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览”采用主题单元陈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然部现有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利用馆藏优势突出展览主题。通过陈列展示保存在岩层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标本,如古生代的三叶虫,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新生代的铲齿象、剑齿虎等,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其漫长的演化史,旨在帮助参观者了解过去、探索未来。加之充实的辅助展品和展示手段,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力求启发观众,给观众以科学启迪。整个陈列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以及完美的艺术形式,使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展览的主题——生命历程。以这根主线贯穿整个陈列,同时突出了甘肃古生物化石的地域特点,重点表现新生代时期,进而达到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