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基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探索实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 3:29: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心得体会:基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探索实践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使城市与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探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环境保护工作和提升民众环保素养是基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的2016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达标率整体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城乡差异明显。7年来,通过走访调研省内近百个基层组织,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基层组织人手不够。根据走访了解,基层环保宣传员多由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专业知识欠缺且相应配套资金不足,开展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都有限。

宣贯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社区因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居民集中居住、便于召集,居民本身受教育程度高,所以长期以来都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社团组织宣贯行动的主阵地和资源配给的主要接收方,甚至出现供大于求、居民消极参与的情况。而农村配套设施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低。虽然国家下大力气推广,但能真正被村民接收到的资源有限。

开展的工作跟不上新的环保形势。当前基层环保工作主要针对政策需求的重点,宣传多而不精、事项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农村居民对新型污染和新环保理念认识不足,对“河长制”、我省“263”行动等新环保工作了解较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超标、地膜污染、农作物废料二次污染等情况时有发生;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种类复杂化,但垃圾处理方式陈旧。

民众环保意识增强但环保专业知识缺乏。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基层民众环保意识逐年增强,能够反映问题自我维权,自发的民间环保组织大量涌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沟通和表达建议的渠道,大部分集中在垃圾清理、资源保护等内容的初级阶段,零散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新基层生态文明宣传平台

当下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形式种类繁多,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多而不精、华而不实、浮于表面的情况。为避免以上问题,学会以环保专业为特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开展工作。

搭建稳定专业的组织构架保证行动质量。以政府+学会+高校的模式搭建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行动的组织构架。根据政府最新政策要求,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省委、省环保厅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保证行动主题不走偏。学会搭建平台,提供统一服装旗帜且配套宣传材料,委派专人管理维护并监督活动开展情况,保证行动的组织性和延续性。高校环保专业院系团委承接行动,召集大学生志愿者并分配专业导师和辅导员,保证环保宣传专业性。通过方案审查和答辩等方式严选优选志愿者小分队,保证成员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完善的辅助机制保障行动顺利落地。大学生下基层环保宣贯是一项细致缜密的工作,长期稳定的辅助机制是能够持续7年开展行动的重要助力。从宣传总体方案制定、宣传材料制作,到小分队选拔、成员培训、活动日程安排,学会严谨审核各个环节,保障行动顺利实行。行动结束后,与当地相关部门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共建环保志愿者实践基地,为后续活动铺路搭桥。学会还通过承接环保部门相关宣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