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5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2.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④此外,意识还能影响、调控人体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①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②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意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分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量变引起质变,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一个小的胜利,一点一点胜利积累起来,才能完成远大的目标。革命不是一口吃个胖子,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工作。质变引起量变,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的向往,才能不断鼓励自己安心踏实的工作。思想上的升华,目标上的明确,才能引起一点一滴行动上的落实。
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认识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认识和实践也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或是工作当中都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5.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这是因为:第一,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与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第二,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第三,它你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7.什么是货币?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支付手段职能 作用: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2、世界货币职能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3、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9.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2)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1.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实质:
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它的活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它以低价向私人垄断组织供应商品和劳务,以高价从私人垄断组织购买商品和劳务。它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造,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已经过时,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威胁,因而垄断资产阶级又力图限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发展,并在条件有利时实行“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重新改为私营企业。
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来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缺陷。第一、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1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
原 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茅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
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那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油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有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油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现代化建设。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