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2:5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地六校”联考

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D.“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法过于夸大,原文是说“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2.C (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表现了传统士人遇到挫折打击时保全自身的一面。) 3.A ( B项“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理解有误,儒家思想应是到汉武大帝“独尊儒术”时才受到“独尊”,也是在汉以后才成为“在朝的思想”;C项“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不合文意,也太绝对;从原文看,儒家思想应是给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以上进的力量;D项“礼失,求诸野”是说当主流思想发生危机时,民间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

4、C (归:归顺)

5、C (C项中“兄”是名词作状语,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

6、D(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土地”) 7、B(被动句)

(二)课外文言文,8—11小题。(19分)

8、B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范仲淹以言事贬”的意思是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贬”译为“被贬职”。 9、A

10、.A(根据原文“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的是司谏高若讷,而不是指责范仲淹。)

11、(1) 四岁时候父亲离世,母亲郑氏,亲自教他学习,(因)家境贫穷,到了用荻草在地上书写学习的地步。(“孤”“诲”“以”“书”各1分,句意1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久积而成的威势胁迫啊。(句式2分,“治理”1分,“胁迫”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

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 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 , 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 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 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 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 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 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 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12—13题。

12.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

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13.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4.(1)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子弟填其室 (4)、三顾频烦天下计 (5)、镜中衰鬓已先斑 (6)、只今惟有鹧鸪飞 (7)、此情无计可消除

三、科普文阅读(15分):15-17题(15分)。

15【1】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C梁并非过谦之辞;E心理描

写说法不当;A激发学生并非陈有意为之)

【2】①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4分)

【4】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1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1分)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2分)

启示:以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8.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形的能力,需根据词义来分析,以义定形。

A、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B、照像机-照相机 D、黔驴计穷-黔驴技穷

19. C(A、成分赘余,“就任于”中去掉“于”字;B、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改为“终于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飞船”;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

3. D【解析】总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或中心:世博会组织者利用互联网开创网上世博会的情况及效果、影响。首先选择填第一格,①与上文提供的语境显然不能相衔接,排除A项。④与⑤比较,⑤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