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49: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作者:罗红梅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了美声唱法,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声乐教学研究不断完善,对声乐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民族声乐相比,美声唱法的发音灵活而自由,具有较高的技巧性,主要在于美声唱法注重演唱中的技术性,同时还从心理学等方面对唱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本论文针对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声唱法根据人的发声特点划分为男低音、男中音和男高音;女低音、女中音和女高音。十九世纪初期,人们开始普遍热衷音乐,对音乐的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声乐演唱者为了发挥其声音的特点,就要提高音量,且发声的音质较好,以突出演唱风格。随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中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影响。几十年来,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实现了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民族声乐也因此不断发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美声唱法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一、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 (一)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比较

美声唱法在发声的过程中更为讲究真声与假声同时运用,在演唱中属于是混合声唱法。在声区中将真声和假声混合使用,可以使歌唱的每一句之间都衔接紧密,富于连贯性,换声点处并不明显[1]。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也会存在真声和假声变化的问题,但是,换声点较为明显,特别是高音部分更为明显。针对美声唱法的演唱原理进行研究,对中国民族声乐所存在的不足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

(二)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声唱法对呼吸极为重视。在进行美声唱法训练的时候,需要对呼吸专门训练。按照美声唱法研究理论,发声是依赖于呼吸的促动实现的,因此,在演唱的时候,要确保气息连贯,以保证发声质量。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呼吸是重要的元素。在演唱的过程中,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发声,以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

(三)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共鸣比较

美声唱法的共鸣是真声和假声混合起来产生的共鸣,所以,美声唱法的声乐演唱圆润而优美。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鼻咽腔和后咽腔进行发音。对于无法掩盖的高音部分,就需要采用高位置和头腔共鸣的方式对头腔、口腔和胸腔进行推动而产生共鸣,声区的转换界限不再明显,不同的声乐阶段衔接顺畅[2]。

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头腔靠前,所发出的声音集中,显得更为洪亮。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中讲究嗓音色彩,在演唱的过程中运用口腔共鸣,演唱效果良好。 二、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 美声唱法对民族聲乐气息教学的影响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气息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声乐的操作技巧上,将美声唱法的呼吸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在进行气息教学的时候,可以训练学生有规律的呼吸,深深地吸气,以吸气和呼气的肌肉群作为气息的支点,用横膈膜保持。当声乐演唱的时候,随着气息的流动,就会均匀地支持发声[3]。比如,在演唱《思乡》的时候,就可以引入美声唱法,保证演唱中声音的连贯性,不需要换气,歌唱的声音流畅。在演唱《小白菜》的时候,引入美声唱法,可以采用“偷气”的方式将声乐作品的情绪呈现出来,使演唱的情感丰富。比如,采用小气口换气的方式,可以表达哭泣;采用大气口换气的方式,可以表达情感的发泄。中国的一些民歌演唱也采用了美声唱法,比如《牧笛》就引入了花腔唱法,将美声唱法中的气息技巧用于演唱中,使歌曲更富于美感。

(二)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咬字教学的影响

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民族声乐演唱中采用美声唱法,要确保发音咬字准确到位是非常难的,主要因为意大利语和汉语在发音咬字上有所区别。中国汉字是横着发音的,意大利语是竖着发音的。在用意大利语进行美声演唱中,重在原音的发音。发声训练中也是基于原音的发音展开训练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则不同,将美声唱法引入到声乐咬字训练中,可以实现美声唱法的中国化,使中国民族唱法的弊端得到弥补[4]。所以,民族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引入其中,就要进行专门的声乐训练,即咬字的着力点要尽量靠后,并形成稳固的咽腔。在声乐训练的时候,也可以用意大利语进行训练,主要是训练原音的发音,将纯母音与其他的母音混合使用,使母音更为圆润。当原音咬清之后,就会使声乐演唱的声音更为流畅,共鸣效果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好。在民族声乐咬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哼鸣音练习,将声乐的最高点找出来之后,将所有的发声都统一起来,使民族声乐演唱更为连贯,声音圆润。 (三)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共鸣教学的影响

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主要采用了口腔共鸣方式进行发声。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美声唱法,就是培养演唱者调动共同腔体,即打开喉咙,将稳定的气息通道建立起来,可以避免民族声乐演唱中所存在的卡顿现象和挤压现象,音乐圆润,而且腔体的音色可以通过调整音高进行控制。随着声音音区的调整,适当地转换真声和假声,让声音在胸腔产生共鸣,使声音传播更远。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引入其中,可以使民族声乐唱法得以改善。特别是民族声乐唱法中所存在的弊端,借鉴美声唱法就可以得到弥补,使演唱声音更具有连贯性,衔接更为顺畅。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唱法训练中注重美声唱法技巧的运用,对民族声乐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鹏程.欧洲文化发展进程综述[J].音乐文化,2013(07):8586.

[2]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音乐研究,2015(05):7778.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5253.

[4]陈茜.浅谈声乐艺术中的舞台表演[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1):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