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2:47: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杭六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
5.2生活中的透镜
班级: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画出凸透镜、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折射路径。 课堂导学: 二、导学达标:
教师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学生试验: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第1页/共5页
姓名:____________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1)基本构造(观察照相机)
①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②镜头后,照相机底部安放有________,它的作用(记录 )。③还有快门(控制 );④光圈(控制 );⑤调焦环(调节 )。 (2)成像特点
物体离照相机镜头________,成像记录的胶卷离镜头________,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基本构造(观察投影仪)
①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②成像________;③镜头下有一个放投影片台面;④平面镜(取下平面镜感知作用并观察天花板上的成像特点)——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之在屏幕上成像)。
(2)成像特点: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1)放大镜就是一个________。 (2)使用体验其成像特点:
透过镜看到物体的那边有一个 、 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实像和虚像
(1)实像: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像,并能使胶片感光记录下来(光屏承接得到像)。 例: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
特点:实像与物体分居凸透镜的两侧。倒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学生画成实像光路。
(2)虚像:通过凸透镜射的光没有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物一侧成虚像发出的(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承接不到,也不能使胶片感光。
例: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
第2页/共5页
特点: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正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虚像,学生画成虚像光路。 课堂检测:
1、小明同学用镜头焦距为6cm的普通照相机给小芳同学照相,按快门时不小心将中指的指尖触摸到镜头一小部分,这张照片上能不能有小明同学指尖清晰的像?并说明理由。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
累
足
够
的
“
米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如图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