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5:26: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作者:何正军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12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甘肃玉门,古之羌笛之城,现在,一个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故事又在传响。 转型升级,困境重生。如今,经过再次创业,玉门市已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路。 1957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之城。

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又当如何?

1995年以后,玉门石油资源濒临枯竭,1998年,原煤产量仅为38万吨。

矿竭城衰、油枯人散。油田生活基地和市政单位搬迁,玉门经济发展和社会布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围绕油田、服务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石化下游开发等工业企业和糖酒、五金、饮服等商贸服务企业绝大多数破产倒闭,人才大量流失。新世纪之交,玉门市政府驻地也搬迁至78公里之外原玉门县址——玉门镇。

玉门市政府的新驻地,被称为“世界风口”。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玉门市加快发展新能源,推进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建设,2010年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玉门又重点发展黑色有色冶金、煤化工、建材非金属等现代高载能循环经济产业,依托老市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闲置资产,发展机械加工、矿选冶炼、建筑建材、石油转化等配套产业,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如今,玉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涅槃重生。

玉门,历史悠久,亘古迭今。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声名远扬、流传千古。不仅如此,玉门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然而,面对石油资源的枯竭,这个靠石油而生的城市不得不另谋生计。 荣耀:曾经半个世纪的辉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玉门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1938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1939年3月,玉门老君庙油田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井,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

1957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从此,玉门油田无可替代地承担起了中国石油工业“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和“出人才、出技术、出设备、出生产管理经验”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先后支援了陕西、克拉玛依、青海等20多个油田和上海、兰州、南充等炼油厂,以及北京、西安、西南石油学院和石油物探局、石油管道局等兄弟单位。特别是在大庆、四川盆地、长庆和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中,玉门油田更是倾其所有,贡献了自己最精锐的技术力量和最精良的设备。

建矿以来,玉门油田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职工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至2015年,玉门油矿累计开采石油3682万吨,年均开采52.6万吨,1959年达到140万吨;加工原油6537万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是著名诗人李季对辉煌了半个世纪的玉门的真实写照,玉门不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造就了大量人才,创造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后培养了6名两院院士和10多位省部级以上干部,孕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玉门市作为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是历史宿命,搬迁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 阵痛:艰难的转型历程

石油资源逐步枯竭,关联产业严重衰退。1995年以后,玉门油田石油资源濒临枯竭,原油产量大幅下降,由最高年份1959年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下降73%。据有关专家分析,老君庙、鸭儿峡两个老油矿开采服役年限不足10年。虽然2000年以来勘探建设了青西油田,但目前原油产量仅稳定在50万吨左右,老油田的产能还在持续下降。玉门炼油厂主要靠外购原油维持生产,年加工原油在200万吨左右。

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油田企业进行了多次改组改制和经营结构、布局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服务石油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系统、工商企业框架和社会服务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特别是1998年以来,地方政府围绕油田、服务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石化下游开发等工业企业和糖酒、五金、饮服等商贸服务企业绝大多数破产倒闭,2000年前后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几乎崩溃。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石油产业的高度依赖,形成了“一油独大”畸形畸重、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玉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尽管玉门市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接续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地方工商业新体系,但地方工业经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总量小,带动能力弱,短时间内难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近年来市属工业经济比重一直在6%—8%之间徘徊,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任重道远。目前,玉门市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的60%、税收总额的87.4%直接源于玉门油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辐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弱化。玉门建市53年来,为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玉门人民群众牺牲自身利益,倾注大量心血,支持、支援、服务玉门油田,集中财力在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及粮油、百货、副食品供应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市局两家共享共用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但随着油田经营结构的调整,过去靠政府埋单的服务机构和人员却成了玉门的包袱。2002年随着油田生活基地的搬迁,玉门油田将学校、医院及大部分三产服务机构搬迁至酒泉市肃州区,造成玉门市老市区共105处、65.8万平方米的资产闲置。一方面,使城市服务功能迅速弱化,另一方面,闲置资产的管护难度和成本逐年加大。同时,由于油田生活基地和市政搬迁,近年来老市区城市建设投入较少,加之城市道路、供暖、供水、供电等设施老化严重,其中大部分设施已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油田企业生产和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急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更新,城市管理维护任务艰巨。以前曾是玉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老市区,在市政搬迁后已成为躺在废墟中的“摇篮”。在新市区建设方面,由于市政府驻地被迫迁址玉门镇后,迁址工程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近年来虽然负债建成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但总体上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通讯等城市功能不够健全,新的消费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城市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还比较弱。

随着油田生活基地和市政单位搬迁,玉门经济发展和社会布局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近年来玉门市教育、文化、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大量外流,由于老市区人居环境恶化,新市区城市功能不完善,引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困难很大。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市共流失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员、生产技术工人6000余人。由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全市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契机:绿色新能源带来曙光

为了摆脱矿竭城衰、油枯人散的困境,在新世纪之交,玉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做出了市政府驻地搬迁至78公里之外原玉门县址——玉门镇的艰难抉择。新的玉门市政府驻地,被称为“世界风口”,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气象局风能资源区划中,玉门被确定为二类风资源区,70米高度平均风速7.9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506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8085小时,年满负荷发电2300小时以上,风能资源理论储量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2000万千瓦以上,且不占耕地,不移民,无破坏性风速,非常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同时,玉门境内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日照时数在3362小时以上,年总辐射量每平方米约6400兆焦耳,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超过310天,可用来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是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理想区域,也是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区域之一,这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