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星算法实验报告1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0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工智能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 实验原理

A*算法,作为启发式算法中很重要的一种,被广泛应用在最优路径求解和一些策略设计的问题中。而A*算法最为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它的一个估值函数的设计上:

f(n)=g(n)+h(n)

其中f(n)是每个可能试探点的估值,它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g(n),它表示从起始搜索点到当前点的代价(通常用某结点在搜索树中的深度来表示)。另一部分,即h(n),它表示启发式搜索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当前结点到目标结点的估值,h(n)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具有此种启发式函数的启发式算法的是否能称为A*算法。

一种具有f(n)=g(n)+h(n)策略的启发式算法能成为A*算法的充分条件是: 1) 搜索树上存在着从起始点到终了点的最优路径。 2) 问题域是有限的。

3)所有结点的子结点的搜索代价值>0。 4)h(n)=

当此四个条件都满足时,一个具有f(n)=g(n)+h(n)策略的启发式算法能成为A*算法,并一定能找到最优解。对于一个搜索问题,显然,条件1,2,3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而 条件4): h(n)<=h*(n)是需要精心设计的,由于h*(n)显然是无法知道的。所以,一个满足条件4)的启发策略h(n)就来的难能可贵了。不过h(n)距离h*(n)的程度不能过大,否则h(n)就没有过强的区分能力,算法效率并不会很高。对一个好的h(n)的评价是:h(n)在h*(n)的下界之下,并且尽量接近h*(n).

二、 实验过程

运行未修改的程序会得到最优路径为:

算法共扩展节点数792.

若修改源程序,即允许走斜线则

distance=(int)sqrt((end_x-x)*(end_x-x)+(end_y-y)*(end_y-y)),即将估价函数改为欧式距离

四连通改为八连通

trytile(x,y-1,n,1); //尝试向上移动

trytile(x+1,y-1,n,2);// 尝试向前上方移动 trytile(x-1,y-1,n,2); // 尝试向后上方移动 trytile(x-1,y+1,n,2); // 尝试向后下方移动 trytile(x+1,y+1,n,2); // 尝试向前下方移动 trytile(x,y+1,n,1);//尝试向下移动 trytile(x-1,y,n,1); //尝试向左移动 trytile(x+1,y,n,1); //尝试向右移动

并修改g值if(lei==1) //如果是直线走

{g_value=father->g+1; }

if(lei==2) //如果是斜线走

{g_value=father->g+1.414; }

修改后的扩展结点数837 三、 实验分析

A*算法最为核心的过程,就在每次选择下一个当前搜索点时,是从所有已探知的但未搜索过点中(可能是不同层,亦可不在同一条支路上),选取f值最小的结点进行展开。而所有“已探知的但未搜索过点”可以通过一个按f值升序的队列(即优先队列)进行排列。这样,在整体的搜索过程中,只要按照类似广度优先的算法框架,从优先队列中弹出队首元素(f值),对其可能子结点计算g、h和f值,直到优先队列为空(无解)或找到终止点为止。

若修改地图该算法得到的路径是:

算法依然有效

其实该算法的启发函数是两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即当前点到目标点的直线距离,对于此题目来说欧式距离启发信息相对太少,若将启发函数改为:

chang=end_x-x;

kuan=end_y-y; if(chang>=kuan)

{distance=(int)1.414*kuan+chang-kuan; } else

{distance=(int)1.414*chang+kuan-chang;

}即每次保证走的是四十五度,但与上图比较路径多了,代价多了,说明h函数并不合理,不满足可采纳性条件,即h<=h*.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一学期对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我的感触有很多,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门课,但是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渐渐的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告诉我们做东西并不一定是创新才是成功的,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做好一件很普通的是也是很成功的,做任何事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自己应该去做哪些事情才是对的。通过上这门课我感觉我真正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当然不全是课本上的东西,还有一些做事的道理,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