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5:04: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作者:何玉成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年第11期
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环境污染.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CO2气体的肆意排放,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旱涝灾害频发,沙尘漫天飞舞等环境问题,警示人们要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及早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 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比较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在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时,学生要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要适当、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学生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不可回收的应安全妥善处理,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知识的认识
1.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教师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地区的对比.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曾经的美好家园将会被海水无情地淹没,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这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这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社会,从而对环保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