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4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1. 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它包括事物、法则和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逻辑性的特点)。 2. 测量的要素有参照点和单位。
3. 参照点:是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的计算的起点。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代表“无”)和相对参照点(不代表“无”) 4. 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心理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5. 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即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6. 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不能做数量化分析,即不能说A>B>C,也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7. 顺序量表。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这里的数字包含数量关系,即可以说A>B>C。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心理测量一般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8. 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也可以做加、减运算,但不能做乘、除运算。
9. 等比量表。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也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1. 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 心理测验的性质:①间接性;②相对性;③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和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3. 按测验的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5.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6. 按测验的方式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7. 按测验的要求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8. 错误的测验观:①测验万能论;②测验无用论;③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9. 正确的测验观:①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②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10.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较多的运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1. 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他的贡献主要有: ①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不同遗传的; ②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可以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③为心理测量学奠定了统计学基础。
④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2. 卡特尔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得贡献有:
①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②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3. 比内—西蒙在1905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4. 20世纪以后心理测验主要的发展方面:①操作测验的发展;②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③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④人格测验的发展。
5.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致力于测验的本土化,编制适合我们文化背景的智力测验、适应行为量表等,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6.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7. 常模总体的选择包括:①确定一般总体;②确定目标总体;③确定样本。 8. 常模团体的条件:
①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③标准化样本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④样本大小要适当
(1)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经济、实用和减少误差等方面来考试样本的大小。在其他条
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
(2)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需要100%样本。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
般最低不少于30或100个。全国常模一般有2000~3000人。
1. 取样: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方法有:简单随即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2. 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序可排,可无等级结构存在。其关键是 计算组距(K) 3. 分组抽样用于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多样性。 4. 分层抽样时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方法。
5. 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就是导出分数,所以常模分数又叫导出分数。导出分数的特点是:①与原始分等值;②具有意义;③等单位;④具有参照点。
6. 常模分数所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 7. 发展常模:也叫年龄量表,是根据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在这个量表中,个人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
8. 发展顺序量表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婴儿的感觉运动发展是: 4周:能控制眼睛运动,去追随一个对象看。 16周:能使头保持平衡。 28周:能用手抓握东西并玩弄它。 40周:能控制躯干、坐立或爬行 52周:能控制腿脚运动、站立和行走。
1. 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着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的概念的研究。
2. 守恒是指两种等量的物体只要无增无减,无论怎样改变组合,它们在质量、重量、长度、数量及容量等方面仍然是相等的一种认知。
3. 皮亚杰发现,儿童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守恒概念,通常儿童到5岁时才会理解质量守恒; 6岁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才能有容量守恒的概念。
4. 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5. 智龄的算法:
①先算出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
②然后再所有个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年龄上,儿童的智龄是基础年龄与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例如某个儿童6岁的题目全部通过,7岁组通过4题,8岁通过3题,9岁组通过2题,其智龄为:6(岁)+4×2(月)+3×2(月)+2×2(月)=6岁+18月=7岁6个月。
6. 年级当量实际就是年龄量表,例如常模中6年级的算术平均分为35,某儿童在算术测验中也得35分,那么就有“该儿童的算术水平是6年级水平”的表述。 7. 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100R?50?,其中R是原始分数排列顺序数,N8. 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100?????N?是指总人数(样本总人数)。例如小东在30名同学中语文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则
100?5?50?其百分等级为:100?????85
?30?9. 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
10.高考的最高分时695,其中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3,百分等级是1,要求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PP)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100?8880?1,得PP=≈575分 ?695?PPPP?103★将103到695分成100份,其中第80分对应的分数。
1. 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点分成的四段。十分位数也可以此类推。
2. 标准分数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为他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离差智商(IQ)等。标准分数可以通过线性转换和非线性装换得到。
3. z?X?X其中X为任一原始分数,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差。由此可见,
SDz分数可以用来表示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差是标准差的基本。
4. Z?A?Bz式中Z为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制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
5. 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就是非线性的。
6. 常态化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
T分数 标准九分 标准十分 标准二十分 离差智商
平均数 50 5 10 100 标准差 10 2 3 15或16 1. 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分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童间的可比性,因此,目前一般都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来表示智力的高低。
2. 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为避免小说,将商
MA?100 CA3. 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发展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大的被试。
4. 离差智商的优点有:①离差智商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的。 ②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所处的位置。 ③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
数乘以100:公式是:IQ?5. 计算离差智商的公式是:IQ?100?15z'
6. 不同的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同时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
7. 转换表,也叫常模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且常用的呈现常模资料的方式。它构成的要素为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和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
8. 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9. 对某些特殊的群体来说,情况很具体而特殊,我们就需要制定特殊常模。
标准分数与百分等级、T分数等的关系 标准分数 ﹣2σ ﹣σ 2 16 百分等级 T分数 标准二十 离差智商 30 4 70 40 7 85 μ 50 50 10 100 ﹢σ ﹢2σ 84 98 60 13 115 70 16 130
1.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只受随即误差的影响。
2.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 的比率:
rxx?SSSS2T2X2T2X
3. 公式
rxx?rXT?2和公式
rXT?SSTX表明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4. SE?S1?rxxx公式中SE为测量的标准误,SX所得分数的标准差,rxx为测验的信度系
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的关系是: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5. 信度的评估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6.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7. 用重测法估计信度,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者的特点而异,一般是2~4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
8. 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的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9. 复本信度的优点是:能够避免重测信度的一些问题,如记忆效果、学习效应等。 10.复本信度的局限性:
①复本信度只能减少练习的影响,而不能消除。 ②由于第二个测验只改变题目的内容,已经掌握的解题原则,很容易就迁移到同类问题。 ③建立复本对很多测验来说十分困难。
11.如果复本信度考虑到两个复本实施的时间间隔,并且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
1. 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主要包括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2. 分办法通常是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两半测验内容取样的一致程度。
3. 分半法经常会低估信度,必须修正。一般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xx?其中rhh为一半分数的相关系数,rxx为测验在原长度的信度估计值。
2r1?rhhhh
4. 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 5. 计算同质性信度的公式有:
①库德—理查逊公式。在测验是二级评分(是非题、0~1计分)的情况下,常用K—R20公式,在难度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还可以用K—R21公式。 ②和伦巴赫α系数。适合多重计分的测题。
6. 为了衡量评分者之间信度高低,可随机抽取若干份测验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评分标准分分别给分,然后再根据每份测验卷的两个分数计算相关,既得评分者信度。一般要求在成对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以上,才认为评分时客观的。 7. 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
1. 信度系数可以解释为总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实分数的方差决定的,也就是测验的总变异种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
2. 一般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都在以上,有的可以达;而人格测验、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测验的信度一般在~或更高些。 3. 要确定信度可接受水平的一般原则是:
①当rxx<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做团体比较; ②当≤rxx<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③当rxx≥时,才能用来界别和预测个人成绩或作为。 4. 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5. 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时的作用:
①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②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6. 某个被试的IQ为100,该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为15,信度系数为,则其IQ的测量标准误和可能范围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