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诗歌鉴赏汇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2:5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10、(1)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1分)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1分)

(2)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父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父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

2008学年汕头林百欣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官舍竹(王禹偁 )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答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或表达效果。(4分)

10.(6分)①(3分)答:托物言志、托物抒怀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每答对一问得1分)

②(3分)“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分析一个得2分,对两个字的分析都合理的可得4分)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 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寒 食

【注】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10.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分析即可,2分)

⑵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10、(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2分,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