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21:39: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后危机时代沿海地区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殷卫利

金融危机催生科技革命,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升级与创新。这是后危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受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创新浪潮冲击,2010年初,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且相悖的困局,曾一度使人猝不及防又困惑不解,并引起了地方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用工荒”反映的是沿海地区经济强劲复苏形成的用工紧缺,“就业难”折射的是新兴产业兴起形成的专业人才难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特殊的就业形势,更是深刻揭示了全球产业升级与创新对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巨大影响力。因此,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培养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既是产业升级与创新对职高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为区域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滞后及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一,质量评价扭曲了培养目标。一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学习水平的考试作为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中,由于学校和社会联系和结合方面的缺失,致使多数学生考试能力很强,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多数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得到均衡的培养的同时,疏忽略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淡化了办学方向。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时至今日仍然是照搬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大多实训教材则是技校的修订本和套用本,不仅版本老、内容旧,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而且大多不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二是至今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课程改革的机制,管理与评价体系也极不规范,教材开发资源严重短缺。三是由于课程主要由专家学者开发,与地区实际、教学实际相距甚远,与教学脱节。四是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及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紧密衔接,学生的学习考核成绩难以得到专业认证。

三、盲目扩张加剧就业矛盾。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受品牌及利益的双重驱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造成相关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有些新开专业还未等到学生毕业就已经“退热”了,既浪费了原本有限的办学资源,又加剧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三是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添设施、扩招生,这种粗放办学模式,造成教学设施、内部管理等办学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质量下降。

四、行政化管理导致体制僵化。高职院校仍然政府的附属机构的现状依然固我,表现为,学校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甚至教育教学活动等重大决策,都得听命于主管部门。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及独立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只能在各级政府制度框架内运行,从而导致办学体制的僵化,致使改革难以深化,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弊端和问题实质上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由于过去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这个核心问题,因而,使得许多改革难以深化。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从而确立了

人才培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上述弊端,促进高职院校快速健康地发展。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也是包括高职教育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实验区,体制性优势明显,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这就为区域内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重从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特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和迫切。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真正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第一,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改革的前提。首先,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目标;同时,必须让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更好的通道,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不断涌现的局面。其次,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学知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在挖掘职业教育的共性的同时,注重凸显个性的发展,促进高职多元人才的培养,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优异的创新人才有更好的发展通道,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第二,改革教育人才评价制度。一要改革评价体系。从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改变过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实现模拟与实务结合,实训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二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坚持以职业技能和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完善相关考核制度,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第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沿海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建立起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从而将学生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完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