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7:20: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观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微观金融学发展的三个历程:旧微观金融学、现代微观金融学和新微观金融学,并且比较分析现代微观金融学、新微观金融学的异同,得出微观金融学发展历程的启示。 关键词:旧微观金融学;现代微观金融学;新微观金融学 微观金融学的发展经历旧金融学、现代微观金融学和新微观金融学(罗伯特·豪根,robert haugen,1999)。十九世纪60年代前即“旧时代金融”,当时主要是通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来研究金融;“现代微观金融学”则是以有效市场假设、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建立起来的金融经济学,着重分析价格发生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问题; 本世纪80年代“新金融”产生,依赖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无效率市场。 一、旧微观金融学
早期的金融研究包括李嘉图在1821年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维克塞尔(wicksell)在1898年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来考虑。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核心即货币经济学,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也逐渐成为重要内容。宏观金融学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也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被不断改进。
最初的微观金融学仍主要停留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
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经过巴舍利耶(bachelier l.)、马科维茨(markovitz d.)、德布鲁(debreu)、托宾(tobin j.)、夏普(sharpe w.)、萨缪尔森(samuleson p.)、布莱克(black f.)、默顿(merton r,c.)、哈里森(harrison d.)、克里普斯(kreps)、达菲(duffie d)等经济学家们的努力,它与正统经济学结合并向严格的经济科学发展。
微观金融思想源于克来默(gabriel crammer,1728)和伯努里(daniel bernouli,1738)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最初思考,200年后成为微观金融学的基础。传统微观金融学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证券分析》以及亚瑟·斯通·丢寅的《公司金融政策》,其分析范式是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金融要求权的性质。
二十世纪早期,费雪(fisher i,1906)、希克斯(hicks,1934)、凯恩斯(kenyes,j.m.1936)等重新审视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问题。马夏克(marschak,1938)在1938 年就试图用均值—方差空间中的无差异曲线来刻画投资偏好。拉姆齐(ramsey,1927)开创性地提出了动态的个人(国家)终身消费/投资模型。它使得主流经济学家们再次重视时间和不确定性。 二、现代微观金融学
现代微观金融学的启蒙是伊曼·摩根斯坦
(vonneum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体系。博迪和默顿(bodie和merton)认为,微观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
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二十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成为现代微观金融学的标志,也是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石。之后,夏普(sharpe)、林特纳(lintner)、莫辛(mossin),建立一个由期望效用公理体系出发的单期一般均衡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capm)。二十世纪70年代后,布莱克和思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标志着开始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
现代微观金融学的基础是金融经济学,其核心是单只证券或若干证券组成的资产组合定价。遵循一条逐渐背离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思想的路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般均衡条件下,市场由所有同质当事人组成,个体当事人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的均值—方差效用,即两基金分离定理。
布莱克—思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它构造一个期权资产组合,其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结果是无风险的,在无套利的情况下,它的收益必然等于无风险利率。
罗斯套利定价理论,罗斯将布莱克—思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中无套利条件扩展为一个一般性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无套利假设等价于存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等价鞅测度”,可是,本质来说依然是一种均衡理论——关于当事人的理性行为导致无套利均衡的理论。
现代微观金融学的方法论。无套利均衡分析是采用组合分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