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全新课堂教学反思素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16:26: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创新思维全新课堂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创新,尤其是课堂学习的创新思维,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其宗旨是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被一种思路所束缚,从而超出他自己原有思维,即只要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的结果对于他本人来说具有全新的意义,我们就应该说他是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前言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明确提出:要“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并又在其目下具体阐释:“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为努力实施这一教育目标,肩负起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架构创新思维的舞台。 一、激趣是创新思维舞台的鼓点。要让演员激情地走上舞台,就要有咚咚不息的鼓

点声;同样,要学生激情地走上创新思维的舞台,也需要有类似于舞台上的鼓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趣味是诱导学生走上创新舞台的最好鼓点。因此我巧妙地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不断地深入思考、探究。如在进入《荷塘月色》一课时,我是这样激趣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一定会出现月色之下荷塘的美景,一定会为那诱人的景色所陶醉而忘却一切。可郁达夫在评价这课时却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作者朱自清怎么会有如此心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怀着疑问急切地去阅读课文,而且在课文的伊始就把握住了作者感情的脉博——作者是在(心里颇不宁静)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而去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那么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心中的烦恼就此排除了吗?”我又让学生一次一次地带着疑问去探究课文。

二、思索是创新思维舞台的帷幕。演员激情地走上了舞台急待表演,就需要赶紧拉开舞台的帷幕;同样学生走上了创新思维的舞台,也需要拉开类似于舞台上的帷幕。学生创新思维舞台的帷幕是什么呢?那就是对问题的思索。因为创新思维的获得来自于不断思索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是指学生思索的程度,即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考。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想到自己没有想到的,或萌生新的想法,成为自己的创新思维。所以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后,就在学生的思索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以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思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如《雷雨》一课,在如何评价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时,许多学生认为是狡猾、冷酷、自私、残忍的资本家。如果仅仅从周朴园资本家这一形象角度来看,理解还较为确切。但从戏剧情境来看来,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显然没有这样简单,于是我要求学生从复杂的人物之间,尤其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角度来看,他还有什么样的一面,通过反复思考与讨论,大家觉得他还有温情、良知这样的人性的一面……这样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人物的形象的评价就更全面、公正。

三、质疑是创新思维舞台的平台。帷幕拉开后,演员有舞台作为其展示歌喉的平台;同样学生有了创新思维的舞台后,就要让学生找到展示自己思维的具体平台,那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舞台的最好平台。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中的“问”,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所以每课我在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后,总是鼓励学生自主深入思考,争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求问题的答案,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如教学《祝福》一课,有同学提出质疑,这课写的是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的悲惨人生,然而课文却三次写祥林嫂的笑,这样写是否与小说的主题合拍?我当即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分别讨论,最后大家认为第一次笑,是祥林嫂只身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尽管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鲁家的活计,“全是一人担当”,但比起原先在婆婆家死了丈夫,受到百般折磨,并要卖她要好多了,所以“反满足”而笑,由此反衬出祥林嫂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命运悲惨之程度;第二次“笑”,是祥林嫂遭受到又一次丧夫并失子后,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后,在与柳妈的一次谈话中她笑了,这笑中蕴含着她悲惨人生中对仅有的一次幸福时光的留恋,而暂时地忘掉眼前的痛苦,而即使是这样仅有的幸福留恋却也是很快就流失了,由此可见悲惨之极;第三次笑,是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坎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反衬祥林嫂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毒害之深。所以这“三笑”也暗合了祥林嫂的命运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终而在备受凌辱、饱尝煎熬后悲惨地死去。 四、探究是创新思维舞台的乐曲。舞台演员,需要有乐曲伴奏,才会有更精彩的表演效果;学生学会了质疑,还需要探究结果的精神,这样才会使质疑产生价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直接要求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以我在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努力把学生引进探究学习中去,并留足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从而把学生的探究点引向教材中有创新思维之处。如近几年来,我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每当到了探究学习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要提出“鸿门宴”不杀项羽是谁之过这一探究题?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因为如果当时没有错过在鸿门宴上杀项羽的极好机会,就不会留下后患,就更不会有兵败垓下,项羽自刎乌江的可悲局面出现。然而每年的探究结果几乎一致:项羽头脑简单、目光短浅、沽名钓誉、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等,这也无可非议,这也确实是主因。但根据史料及鸿门宴前后及其过程分析,决非项羽一人之过。于是我点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联系鸿门宴前后及其过程,看看除了项羽本人之外,还有谁有很大的责任?在我的启示下,多数学生发现:身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也有很大的责任,是他提出对刘邦“善遇之”的主张,是他使项羽对此作了承诺,是他以叔父的身份在刘邦危急之时亲自出来保护,才使刘邦在鸿门宴上免于一死,他用仁义、伦常、报恩这无形的绳索牵制着项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了项羽一人之过的范围,突破之中还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最后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说创新并非就一定是指创新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谈创新思维,并非就一定是排他人的想法,要学生创新思维,并非就一定是求异思维。笔者以为,创新固然是一种产生新认识,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和实践,但其有社会、个人与学生之分,对社会而言,创新也许就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的创造;而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是属于普通人的创造,他的创新不一定就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甚至于创造出的事物还低于社会上已有的事物,但只要产生的认识,造出的事物对自己来说是新的,就是一种具有全新价值的创造活动;同样,对于属于个体的学生而言,创新,尤其是课堂学习的创新思维,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并非每一课都必须这样,其宗旨是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被一种思路所束缚,从而超出他自己原有思维,

即只要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的结果对于他本人来说具有全新的意义,我们就应该说他是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语文课堂,只要是学生敢于想象,超出他自己原有水平的,我们就视其为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与激励,以期他们渐进养成大胆想象,发射思维的习惯,从而在无限的量的积累中终能有质的飞跃的创新结果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