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这三个经典案例说透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9:01: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养及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活及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单纯的学科问题很少存在。3从“教”“学”分离到“教在学中”对于教与学的讨论,我们喜欢采用两者对立的方式来思考,原先是“先教后学”,后来都讲“先学后教”,似乎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其实,教与学类似于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事物。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用“教在学中”确定教与学的关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看,“教在学中”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的生活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教育需要联系生活,而这里的生活主要是学生生活。虽然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结论都是成人编制的,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再设计,让教学内容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说要营造出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让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法创立者、著名数学教师邱学华在上《年、月、日》一课时,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想一想,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许多学生思考后回答:“一年有12个月,小月30天,大月31天,一天有24小时。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地球转一圈就是一日”“每4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在这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邱学华几乎没有任何提示,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完成的,在学生各种问答中相互学习获

得的。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尝试验证,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就是“教在学中”。教在学中,需要教在思维的深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要教在学生思维的深处,需要设计有质量、有挑战性的问题。美术欣赏课程教材中有“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单元,一位教师在讲授这个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题目:课本在讲中国“山水画”单元时,标题前用了“咫尺千里”来修饰“山水画”,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具体作品分别进行阐述。后来,教师觉得这样提问学生的思维度还是不够,就进行了调整,变成:假如你是课本编写者,请用另外的词来修饰中国“山水画”,并结合具体作品说明你的观点。调整后的问题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更重视学生对作品独特的解读。许多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雄伟浑厚——中国古代山水画”,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取景高远,中部的烟云拉开了人与山的距离,有一种异常雄伟高大之感;“身临其境——中国古代山水画”,《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做了描绘,画面逼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一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可见,我们只要给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就会还给我们精彩。教在学中,需要教在学生学习的困惑期。随着课改的深入,以讲

为主的教学慢慢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转变,教师的作用和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实中, 学生所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知识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点拨”,教师的意义及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这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意义更在于“解惑”,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今天,全民都在高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的课程如此丰富,但人们依然需要实体学校,依然需要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教在学中,需要教在知识的节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才是全程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中抓取最核心的要素。这个最核心的要素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就是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从内涵上看,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成长型知识,具有6个关键特征: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可见,“核心知识”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的重要,一般处在知识的节点位置,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底层部位,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关键,具有很大的生长性,由此会派生出其他新知识。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轻松地教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这就是“教在学中”的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