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8年中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素材库10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0:1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素材库10篇

“平中见奇”的慧眼

王子潇

最近,一档名为《声临其境》的电视节目正在走红。节目形式简单,每期邀请四位配音嘉宾“藏于”幕后,为经典影视剧桥段配音,让现场嘉宾竞猜配音者是谁,并在最后的“四强争霸”中决出优胜者。

印象极深的,是演员赵立新和朱亚文的配音。面对风格迥异的剧目场景、情绪反差强烈的配音桥段,二人诠释得专业而精彩,令人惊叹。这些荧屏上熟悉的面孔,居然还有这般卓越的配音功底,多变动人的嗓音,又是多么美妙。

给观众意外之喜,帮观众发现“老熟人”身上鲜为人知的新亮点,正是这档节目创意的成功之处。而类似这样的小惊喜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居住多年的小区,周边的一切总觉得了如指掌,再熟悉不过。忽然在某一天,发现那片常见的绿地上长出色彩斑斓的小花,那方不曾留意的人工湖里居然有锦鲤悠游,那幢每天路过的高楼在夕阳的余晖中竟有那般迷人的剪影,那个水果摊的老板娘,闲适时唱歌,歌声原来那么动听。我们于熟识的生活中,因发现新意,生出惊讶的欢喜。遇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看到老地方的新风景,在习以为常的点滴中找到新的亮色,生活因此变得多彩有趣。 能否在熟悉中找到“陌生”,在常见里萌生新见,不只靠偶然的运气,更是一种需要修炼的能力。

凡常所见的韭菜花,就是一种平淡无奇的日常佐料、配食,莫说写一篇文章,就是让我们闲聊说说,也觉得无甚可谈。可在汪曾祺笔下,小小的韭菜花不但延伸出祖国大地饮食口味的差异,还牵带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小到大,在父亲的陪伴下,我们见到过无数次父亲的背影。但只有朱自清捕捉到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时那动人的背影,并以此折射出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让《背影》成为传世的亲情名篇。在习以为常中看到不同寻常,于司空见惯里发现别有洞天,这是汪曾祺、朱自清等写作大家不同于普通写作者的扎实功力。

作为编辑,我们常收到采风散文的投稿。许多来稿所述之物、所写之景大抵相似,但呈现的文字却判若云泥。一些文章文字华丽,但状物描景信手写就,全无新意,更看不出用心何在。而有的文章虽文字朴实浅白,但往往切点独到新颖,常能发现他人所未见,于千篇一律的相似里凸显出自己的巧思和新见,令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质地差异,很多时候不是文字水平高低,恰是缺少一双“平中见奇”的慧眼。

而所谓“平中见奇”的能力,说到底是我们体味人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愿你我都能练就这样一双慧

眼。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5日 )

略说分寸感

王子潇

最近,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微信小游戏悄然流行起来。游戏画面极简,玩法也十分简单——让“小人儿”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通过触屏的时间长短来控制起跳物的弹性,顺利跳到下一处则游戏继续;“不幸”掉落,则游戏终止。完成跳跃的次数越多,落点越接近降落物的中心处,分值也就越高。

这款朴素至极的游戏迅速“火”起,原因自是众多。于我而言,这款游戏的魅力,不只其带给我的休闲与放松,更在于它让我从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有关“分寸拿捏”的趣味——按的时间太短,跳不到下一个“箱子”;按的时间太长,反倒容易跳过。想获得更高积分,就要力争跳到“靶心”处,这便要求手下的分寸感更精准无比。一次次跳跃的完成,也是一次次分寸拿捏的考验。这款游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分寸感带来的乐趣。

仔细想来,分寸之事,似乎蕴于万物之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至沸点水不开,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为山九仞却可能功亏一篑。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据,都会引来成效未满或过犹不及的遗憾。不久前有关“油腻”中年和“佛系”青年的热议话题,本质上也是关于分寸拿捏的思考——欲望过量、心态膨胀自是“油腻”萌生之肇始,但只看“病症”不看中年负担之重、奋斗之艰,未免是另一种“有失分寸”的偏颇之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的处事观念确有可取之处,但失掉青年朝气、放弃进取之心甚至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反倒陷入另一番失当的心境。大到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小到人情拿捏、琐事处理,分寸感都扮演着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只不过,人人皆知分寸重要,实践起来却往往知易行难,甚至常常因错误的理解引来另一番“失度”的行为。譬如,有些人将为人的分寸感理解为圆滑世故的“会做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发现问题也要“视若无睹”,唯恐伤了“情面”、得罪他人,恰若《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不把责任感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于事业上是慵懒无为、逃避责任,腐蚀高效务实的社会肌理;于生活里易虚与委蛇、心口不一,污染正直敢当的现实风气。当年山西省纪委书记金道铭,明知当地官场“暗流涌动”,腐败滋长,就是不愿“得罪人”,不想“捅娄子”,选择睁只眼闭只眼,最后竟同流合污,沦落到阶下囚的结局。把做人知分寸当作圆滑机巧的“城府修炼”,甚至是不闻不问的“鸵鸟心态”,不是“知大局”“会做人”,实是另一种丢底线、失分寸,危害甚巨。

又譬如,有些人将知分寸看做懂“规矩”,认为不懂“规矩”便是不明事理、不知分寸的表现。诚然,规矩要守,万事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如何正确理解“规矩”二字,结果往往千差万别。分寸不是陈规,更不是桎梏。守规矩、知分寸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是束缚思想、缺少创新动力的个人借口。

当年安徽小岗村十八户居民包产到户,在多少人看来是“不合规矩”“不知分寸”的莽撞之举。如今中国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回头想来不禁为当年小岗村敢为人先之举赞叹不已。曾经的政府机关、科研单位,职位评聘、职称评比,讲求论资排辈、按老“规矩”办事。如今的考评体系,资历、工龄“话语权”减小,能力与业绩“权重”增加,年轻县长常现报端,“八0”后博导早不鲜见,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2017年,亚洲新增十八家独角兽公司(估计市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十五家来自中国。蔚来汽车、摩拜单车、小猪短租等新兴“独角兽”,无一不是打破传统行业思维的先行者。在一些人看来,他们很多举措颇有不合时宜、“失分寸”之感,不适宜在今日中国推行。然而看到摩拜单车对我们生活的便利改变、小猪短租对旅游住宿的服务升级,便会知道,那不是一味的不自量力,而是量力而行、创新果敢的行动体现。

分寸之重,贵在精准。精准于尺度拿捏,更要精准于理解正确。做人通情理但守原则,做事讲法度但肯创新,这般的分寸才不会失准,这样的“功夫”值得我们继续修行。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9日)

2018,呼唤回归高品质阅读

李 艳

2

①年终岁首,很多人在总结自己前一年阅读了多少书的同时,也在计划着,2018年应该怎样阅读。与其计划阅读多少本书,笔者提倡,在新的一年,我们更应该呼唤高品质阅读的回归。

②阅读有很多种,尤其是在数字阅读风行的当下,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元。但无论阅读的方式有多少,我们提倡的所谓高品质阅读,主要有两个内涵。

③一是指阅读内容要有所选择。如今,图书很多,汗牛充栋。人们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志向,但世界上那么多图书,没有人能够读完所有的书。进行高品质阅读,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选择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具体书目的选择虽然见仁见智,但它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对我们的知识构成锻炼的书,阅读的时候能够提升自己水平的书。

④二是高品质的阅读方式一定是深阅读。深阅读要求我们阅读起来不能是囫囵吞枣,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就完事儿了。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在读完一部作品之后,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⑤时代在变,阅读载体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变。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电子阅读应用层出不穷,还与社交场景紧密结合,形成线上的“读书会”“书友群”。甚至文化节目、文化类影视剧都成为带动人们阅读的新渠道。从《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成为全民游戏,到《朗读者》里的经典美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再到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许多网友表示,“如今看节目也能学到好多知识”。

⑥在当下,进行高品质阅读,不必再去纠结和介意阅读的介质如何。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只要愿意沉下心来阅读,都可以获得高品质的阅读。

⑦数字阅读通常篇幅短小,以新闻性、娱乐性或者实用性迅速吸引读者,但“简书”“知乎”同样能够提供清新明快的文章或者简短有力的“干货”。只是大多时候,我们沉浸在芜杂的信息中流连忘返,沉潜阅读的耐心容易被轻松浏览的快感冲淡。

⑧所以,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时,必须注意到,数字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我们深阅读的时间和习惯,也容易被碎片化阅读、娱乐化所挤压的。无论纸质阅读还是电子化阅读,在挑选高品质的阅读产品时,内容上至少有两点要求。一是与国家、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应该是弘扬正能量的,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能够让读者追求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内容。二是在文笔或创作方式上要能够引人深思,触动人的灵魂,促进读者真正领会其文化内涵和精髓。

⑨在选择了有价值有品质的阅读内容后,我们可以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⑩除了阅读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要求,高品质阅读的回归,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和合力,每个相关环节都不可或缺。如从基础教育环节开始,就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热爱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而在全社会推行全民阅读、培育书香氛围的同时,多多推荐经典而有品质的好书,鼓励人们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将初中等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建立活跃而宽松的民间平台,让高等教育从事者有情怀和兴趣做文化普及工作。

?相信在多方合力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的书香氛围也会越来越浓,高品质阅读也会成为更多人的习惯性选择。而通过高品质阅读,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辨析,我们人类才能一代代将知识与智慧广泛传播,不断地发展、提升、进步,面对未知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

(选自《福建日报》2018年1月15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