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定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8:03: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过秦论》导学案

问题导入

1.你知道贾谊吗?你读过贾谊的文章吗?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你读过本文了吗?你知道鲁迅是怎么评价这篇文章的吗?“西汉鸿文”。

3.贾谊为什么要论秦“过”?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义在哪里?

4.贾谊在《过秦论》中主张实行“仁政”,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没有启示作用?

5.贾谊是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史论的,你感受到这篇文章“铺张扬厉”雄伟畅达的气势了吗?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

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一、走近作品。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

1

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汉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贾谊因此写了这篇政论文来为他提供政治上的鉴戒。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总结评论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婴三代治秦的过失,既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选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或许有出入的地方。

二、 自学释疑、合作互助 1、生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 一夫作难(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 (2)合从缔交( ) (3)制其弊( ) (4)陈利兵而谁何( ) (5)倔起阡陌之中( ) (6)赢粮而景从( ) (7)百有余年( ) 三、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结合主旨句谈谈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

2、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列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相关语句: 道理:

四、检测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3)流血漂橹 ( )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5)以为桂林、象郡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 (2) 赢粮而景从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6)追亡逐北 (7)却匈奴七百余里 (8)约从离衡 (9)外连横而斗诸侯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会盟而谋弱秦 (12)以弱天下之民 (13)以愚黔首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开拓视野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点评

李商隐《贾生》: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中也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毛泽东《贾谊》: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对贾

3

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

任何一部(篇)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境遇,述说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解作者之所解,解作者之未解。而贾谊“才调”,我们在 “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已有了共同答案了吧。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课前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收天下之兵 ⑥聚之咸阳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②/⑦⑧ 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 (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量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4

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对比来证明其论点的?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三、名句积累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巩固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墨翟(dí) 谪戍(zhé)絜大(xié) B.瓮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C.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D.蒙恬(tián) 隳城(huī) 逡巡 (quā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 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

3.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边;今,一般江河) 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 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 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也相同。

5.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判断句)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以? (被动句)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

5